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4:50: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充分挖掘其思想潜能和情感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并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兴趣 情境 质疑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的这一则名言启示我们:人类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时代呼唤创新,语文也同样需要创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那么,培养思维、发展能力应该从何入手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主动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乐学,才能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果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才有可能随时迸发。

2010年11月27-28日,“韩军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在深圳市宝安实验学校举行,韩军老师为我们上了四堂课、做了三场报告,他的几堂课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比如他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是这样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的:

师:“你们认识韩军吗?”

生:“认识。您是特级教师,在清华大学附中教书,……我们从网上查到的……”

师:“这些都是我现在的一些事情,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的过去。韩军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母亲生我的时候难产,算命先生说如果把我养在家里会克父母,因此我一生下来就被送到了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由我的养母大堰河把我养大。后来我读了书,参加了革命,因为从事革命文艺活动,我不幸被捕了。在狱中,我最思念的就是我的养母,因此我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家想不想听?”

在这一段开场白中,韩老师假借艾青之名,不但巧妙地介绍了作者及写作背景,而且“老师”的这段曲折传奇的人生经历一下子就掘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

学生迫不及待地跟着老师走进了文本。

韩老师教李商隐的《隋宫》,也是出其不意。在上课铃快响的时候,韩老师抓住时机,抛出一个谜语——“上面有半边,下面有半边,中间空半边,左面除去半边,最后还剩下半边。请同学们打一个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然后老师由谜底“隨”导出“随意、随和、随性”,紧张的学习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接着老师水到渠成地导入到课题“隋宫”,整个过程趣味盎然而又自然天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种欢乐愉快的心理状态,那么,创新的意识就会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中开始萌芽。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感染情境,诱发积极思维。

成功的教育总是动情的教育。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则渐入佳境;教师娓娓道来,学生则如坐春风;教师慷慨陈词,学生则悄然动容。

韩军老师在巧妙地介绍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作背景之后,紧接着是一段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的诗歌朗诵。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深情,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全场静悄悄的,大家都被韩军老师投入、动情、充满生命激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听课的学生,在场的老师无一不被带到了诗的意境与情感之中。

虽然我们没有韩军老师浑厚的男中音,没有他播音员的功底,但我们一样有真实的情感、平凡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其他手段来创设一种情绪佳境。课堂上,教师的动情渲染,往往有利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创造的灵感。

(二)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碰撞。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针对语文课堂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样的课堂培养出的无疑多是人云亦云者,而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合作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课前合作:让学生分工查找有关安徒生的资料,然后小组资源共享。也可以组织课堂上合作:小组讨论骗子为何行骗成功?通过交流、辩论,相互质疑提问,互相寻求帮助,共同解决问题。甚至对课堂仍未解决的问题还可以组织课后合作,借助网上交流、电话咨询等形式,共同查漏补缺。总之,营造合作氛围,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 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三、激励质疑,培养求异思维

思维的表达可以是多渠道的,探求知识也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应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并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灵活地“用教材”,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整合,融入自己的智慧,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引导学生灵活地解读文本,鉴赏作品,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天地。韩军老师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时,就一反传统对于菲力普夫妇的势利、贪财的解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自尊与内疚,读出菲利普这种小人物的辛酸与可怜。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可能得零分,但他的回答无疑是最具创新意识的。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而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求新求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才能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不迷信,要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或许就会听到另外一种意想不到的声音:骗子敢向皇帝行骗,说明他们勇敢;从行骗的对象看,他们只向权贵伸手,堪称义骗;他们几乎骗倒所有人,说明他们是何等的聪明;他们有超于常人的逻辑思维,惟妙惟肖的表演能力……这时我们怎么办?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之余,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个别学生的离奇想法,如果教师不是简单粗暴地处理,不用“胡说乱扯”为理由而抹杀,而是紧紧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给予表扬鼓励,才能让学生明白,敢于突破现有的认识束缚,能多角度思维,才是求知学习的真谛所在。

四、探究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教师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拥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