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0:43:2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第十一章 批判学派(下):透视

第一节 历史素描

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

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

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 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

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

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是从主体的不同种,而不是从客体的不同种产生的。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研究与批判研究、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二元对立,在阿多诺与拉扎斯菲尔德的1938~1941年那次半途而废的合作研究中,得到一次具体展示。

批判理论坚持在理解各种“事实”之前,必须先把握社会的“总体”,而传统的经验科学、实证科学对这一“总体”却无能为力。

拉扎斯菲尔德《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成为后人研究经验学派与批

判学派的一份经典文献。

批判学派的兴起与法兰克福学派直接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四大先驱的开拓性研究,就不会有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同样,没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很难设想会在传播学中出现批判学派。

二、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批判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开始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个风起云涌、波涛起伏、个性动荡、造反、批判的时代,“武器的批判”时代,作为“批判的武器”的批判理论骤然风行于世,大放异彩。不仅成为当时欧洲激进运动的思想旗帜,而且其锋芒触角几乎深入所有的学科领域,在思想界、学术界掀起一阵阵批判的浪潮。

批判学派的策源地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有两股学术实力,最早酝酿了传播研究中的这场变革:一是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为代表的累斯特大学所属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媒介的所有制结构及其控制问题,着眼点在经济方面,又被称“政治经济学派”;一是R·霍加特和S·霍尔为代表的伯明翰大学所属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将传播活动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于文化,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

经验学派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批判学派国际组织——“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总部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

目前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巴黎大学的A·马特拉。累斯特大学的詹姆斯·哈洛伦,芬兰坦佩雷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K·努登施特伦,荷兰海牙社会研究所的C·哈默林克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贝马斯。

第二节 政治·经济·文化

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三个研究方面:第一是政治,第二是经济,第三是文化。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把革命斗争的问题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把政治实践归结为文化批判。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动摇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0世纪20年代)提出“物化”概念,分析支配当代多数人头脑的物化意识,“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其集中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这种虚假意识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

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又称领导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服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意识或理论不只是现实的映像,而且还是现实的组成部分。它们与现实处在互动之中,并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产生决定作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