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和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60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0 20:2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四逆散加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60例

骞芳 黄滢 殷继超 张松青

摘要:目的探讨四逆散加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床疗效及其中医治病机理。方 法:选择符合肝胃不和胃脘痛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运用四逆散加左金丸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15天为1疗程,2个疗程,将临床症状份为4级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症状调查量表和SF-36量表,观察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患者①胃脘痛有效率为91.84%,②胁肋窜痛有效率84.67%,③嗳气有效率85.71%,④嘈杂泛酸有效率86.67%,,⑤纳呆食少有效率66.67%;生存质量量表RP,BP,GH,VT,SF和MH 6个维度的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四逆散加左金丸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止痛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有确切疗效。

关键词:胃脘痛 四逆散 左金丸 肝胃不和

胃脘痛是一种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急性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和胃神经官能症。笔者自2004年运用四逆散加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胃脘痛,疗效满意,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04年—2009年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8岁;病程3个月至9余年。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部疾病,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 胆汁返流性胃炎7例,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复合性溃疡3例。主要临床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肋, 口苦、泛酸,嗳气频繁,郁闷太息, 纳呆食少,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沉弦。

1.2. 西医诊断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肝胃不和型)主症:①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②嗳气频繁;③嘈杂泛酸;④脉弦。次症:①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②胆汁反流;③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具备主证1项和次症2项。

1.3治疗方法

以四逆散加左金丸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基本方: 用柴胡15,白芍20g,枳壳12g,炙甘草10g,黄连6g,吴萸3g 香附15g, 元胡12g,陈皮6g,炒麦芽15g,肝胃郁热者,伴有口苦心烦加山栀15g,郁金各9g,丹皮15g;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15g,寒邪客胃者,加干姜5g;饮食积滞者,加神曲9g,山楂9g、莱菔子9g;郁而化火伤阴者,加生地30g、丹皮15g、麦冬、沙参各15g;吐酸多者,加大黄连用量、加乌贼骨20g。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2次,15天为1疗程,2个疗程观察。

1.4观察项目

1.4.1临床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观察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纳食减少等症状变化情况,将症状分为0,1,2,3共4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

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证候积分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4.2 SF-36量表评分标准

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症状调查量表和SF-36量表。SF-36量表对①躯体功能(physical function、PF);②躯体职能(role physical,RP);③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④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⑤生命活力(vitality,VT);⑥社交功能(social function,SF);⑦情感职能(role emotion,RE);⑧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MH)8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指标的分值:范围在0~100 之间,各个维度初得分和终得分的计算参照参考文献[2]。初得分和终得分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得分高说明健康状况好。 1.5统计方法

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四逆散加左金丸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对胃脘痛、胁肋窜痛、嗳气、口苦泛酸缓解较为明显,对纳呆食少症状缓解较差,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症状 n 临床痊愈

例 率(%)

显效

例 率(%)

有效

例 率(%) 6 12.24% 4 10.26% 5 14.29% 11 24。44% 3 20.00%

无效 例 率(%) 4 8.16% 6 15.38% 5 14.29% 6 13.33% 5 33.33%

总有效 例率(%) 91.84% 84.62% 85.71% 86.67% 66.67%

胃脘痛 49 15 30.61% 24 48.98% 胁肋窜痛 39 11 28.21% 18 46.38% 嗳气 35 10 28.57% 口苦泛酸 45 10 22.22% 纳呆食少 15 3 20.00%

15 42.86% 18 40.00% 4 26.67%

2.2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RP,BP,GH,VT,SF和MH 6个维度的积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积分(x±s)

观察时间 PF RP BP GH 治疗前 81. 15±18.31 57. 96±39. 01△ 62. 89±17. 21△ 55. 99±19.13△ 治疗后 81.80±18.69 71.01±35.91 78.48±20.13 58.20±21.86

观察时间 VT SF RE MH 治疗前 60.52±17.98△ 65.34±16. 46△ 75. 01±33. 68 0. 75±20.01△ 治疗后 61.96±17,56 82,19±17.98 76.02±34.97 64.35±16.27

治疗前后比较,△P<0. 05 3结论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主证。常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造成。《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气犯胃是胃脘痛临床常见证型。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病理上,肝主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呃逆嗳气,在中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滞则为脘腹胀满疼痛,肝胃气火内蕴,则吞酸嘈杂。肝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 胃失和降而发病;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连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暖气;如情志不和,则肝郁更甚,气结复加,故每因情志而痛作;如肝气久郁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四逆散药性中正平和,寒热之性不明显,功用在于疏泄缓急,治邪气郁闭于内,气机失于条达;左金丸辛开苦降,调和肝胃;两方合用疏肝解郁、和胃止痛。方药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白芍、炙甘草柔肝缓肝急;枳壳、元胡、陈皮、炙甘草理气和中;黄连苦寒泻肝火,佐吴萸辛热,从热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且吴萸辛热能入肝降逆,使肝胃和调,临证根据患者胃寒热情况调整黄连与吴萸的用量;炒麦芽消食和中,补而不滞。方中诸药疏、解、理、和、降于一炉,以达到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目的,收效颇佳,复发率较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S].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181. [2] 许 军,胡敏燕,杨云滨,等. 健康测量表SF-36[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150.

作者简介:骞芳 海淀区中医医院内科 主治医师 邮编100086

鲁珺 海淀区中医医院内科 主治医师 张松青 海淀区中医医院内科 副主任医师 殷继超 陕西省红十字骨科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