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23:4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1-2018年高考真题物理试题分类汇编:超重和失重现象
试题部分
1.2011年理综天津卷
9.(1)某同学利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电梯运动状态,他在地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示数是G,他在电梯中用测力计仍测量同一砝码的重力,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小于G,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2.2015年江苏卷6. 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 AD ) (A)t = 2 s 时最大 (B)t = 2 s 时最小 (C)t = 8.5 s 时最大 (D)t = 8.5 s 时最小
a/m?s-2 2 1 0 -1 -2 -3 0 t/s 2 4 6 8 10 3.2018年浙江卷(4月选考)8.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C )
F F F F O t O t O t O t A
第8题图
B C D
4.2012年理综山东卷
16.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t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最后2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
C.前3s内与最后2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D.第3s末至第5s末的过程中,货物的机械能守恒
5.2016年上海卷7.在今年上海的某活动中引入了全国首个户外风洞飞行体验装置,体验者在风力作用下漂浮在半空。若减小风力,体验者在加速下落过程中 (A)失重且机械能增加 (B)失重且机械能减少
2011-2018年高考真题物理试题分类汇编:超重和失重现象(解析版) 第(1)页
v/m?s-1 6 0 1 2 3 4 5 6 7 t/s
(C)超重且机械能增加 (D)超重且机械能减少 6.2014年理综北京卷
18.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 A.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手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7.2015年理综重庆卷5.若货物随升降机运动的v-t图像如题5图所示(竖直向上为正),则货物受到升降机的支持力F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可能是 ( )
8.2015年海南卷9.如图,升降机内有一固定斜面,斜面上放一物体,开始时升降机做匀速运动,物块相对斜面匀速下滑,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 ( ) A.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减小 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 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 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2011-2018年高考真题物理试题分类汇编:超重和失重现象(解析版) 第(2)页
答案及解析部分
1.2011年理综天津卷
9.(1)某同学利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电梯运动状态,他在地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示数是G,他在电梯中用测力计仍测量同一砝码的重力,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小于G,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解析】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故而可能是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2.2015年江苏卷6. 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 a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 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 AD ) (A)t = 2 s 时最大 (B)t = 2 s 时最小 (C)t = 8.5 s 时最大 (D)t = 8.5 s 时最小
a/m?s-2 2 1 0 -1 -2 -3 0 t/s 2 4 6 8 10 解析:由题意知在上升过程中F-mg=ma,所以向上的加速度越大,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大,故选项B错A正确;由图知,7s后加速度向下,由mg-F=ma知,向下的加速度越大,人对电梯的压力就越小,所以选项C错D正确。
3.2018年浙江卷(4月选考)8.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映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C )
F F F F O t O t O t O t A
第8题图
B C D
解析:下蹲时先加速下降,后减速下降,故先失重,后超重,F先小于重力,后大于重力,C正确。
4.2012年理综山东卷
16.将地面上静止的货物竖直向上吊起,货物由地面运动至最高点的过程中,v-t 图像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前3s内货物处于超重状态 B.最后2s内货物只受重力作用
C.前3s内与最后2s内货物的平均速度相同
v/m?s-1 6 0 1 2 3 4 5 6 7 t/s
2011-2018年高考真题物理试题分类汇编:超重和失重现象(解析版)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