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16:12: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 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 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 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 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 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 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 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 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 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 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 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 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 的机械论);

(4) 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 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 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

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 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 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 系统。

(2) 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 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 式。

(4) 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 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5) 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 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 (6) 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

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环境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实

现的条件,而不是决定其功能的内在依据;边界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系统整体的功能是组成元素间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间的作用即系统的结构。

四、 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加和性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整体和部分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

(2) 非加和性关系,即整体突现性:系统整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系统中的整体与部分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非加和性关系,系统的根本特性),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五、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主要观点

(1) 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2)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3)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核心思想

(1) 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 (2) 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

(3) 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

(4) 维护生态系统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 (5)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特征 全球性、批判性、和谐性。

六、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

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

(1)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

(2)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一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

(3)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 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

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 4.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 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5.一种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观: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6. 科学还是一种文化

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 7、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

“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七、技术的本质特征

(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 (2)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

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 (4)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人们在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创造力,运用各种知识、经验、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中寻找实现技术目的的最佳方案,通过原理和方案的构思,形成构想和设计形技术, 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