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3:16: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教学检查制度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出台了系列管理制度,有力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进行常规和专项检查,每个阶段检查内容侧重不同。如:期初侧重检查教学计划、教学文件的制定、教学保障、教师聘请及管理、教研室计划制定等工作;期中侧重检查教学计划及教学文件的执行、教学进度及课程标准执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及效果、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研室工作状况等;期末侧重检查课程考核命题、考场安排、试卷批阅、成绩登录及分析、教研室学期总结、教学档案资料整理及归档等工作,以期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督导和评价。 (二)建设教学督导队伍
通过选拔和培养专职、兼职督导、学生信息员等教学质量监控一线人员,建设一支完整覆盖,全面监督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两级三层的教学督导队伍体系,两级指学校和学院,三层指校级督导、院系级督导、学生信息员。目前,共有校级督导25人、院系级督导36人,学生信息员近200人,做到了任课教师全覆盖、核心课程全覆盖、专业班级全覆盖。 (三)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及时掌握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等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听课结果和学生建议及时进行反馈,并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出指导意见。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对校领导、全体中层干部、教务处、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主任、专任教师都提出听课、评课的要求。20XX年,上述人员共听课2800余节,是对教学督导的有力补充。 (四)建立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
在日常教学教学监控中,校级督导、院系级督导、学生信息员每周向督导室提供教学信息反馈表,提供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方面的信息和建议,督导室进行集中整理,及时研究整改措施,不断跟踪整改效果。通过教学例会、质量监控专刊、每周教学督导信息反馈表、个别交流等形式定期或
不定期进行反馈。各教学单位针对反馈意见进行整改和落实。 (五)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组织学生和教师分别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教评学,帮助教师改进教风,促进学生改善学风。 (六)组织师生座谈会
教务处、督导室和各院系定期组织教学信息员座谈会、学生和教师座谈会,要求校级督导、校级领导参加,全面征求师生意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信任和配合,为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改进提供决策建议。 (七)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
学校通过招就处、各学院建立社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主要从学校、学生、、社会四个维度对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离职率、升迁率及满意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广泛征集信息,并通过采集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持续改进教学工作。 (八)实行末位淘汰
经历督导、监控、反馈、整改、跟踪等一系列活动之后,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每学期对排名靠后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进一步传导工作压力,对长期排名靠后,进步效果没有体现,教学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教师进行末位淘汰,调离教师岗位。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和重视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认为,教学质量提升只是教学部门的事情,没有完全树立教学中心地位,把质量监控机构等同于质量监控体系,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且在学院、院系及职能部门两级质量保证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经费的支持方面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一批教学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部分落脚在教学运行、教学保障、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等方面,没有对产生教学质量的主体和内容提出明确的质量目标,也没有提出明确的保障措施、考核方式和激励措施。 (三)质量监控环节不够系统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积淀不够,导致教学质量监控内容存在一定欠缺。主要关注课堂教学,对其他环节监控不够;重视对理论教学的监控,对实践环节监控较少;侧重对教学秩序的监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监控不够;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监控不够。 (四)质量监控理念落后
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理念较为落后,存在以下问题:
1.注重评价结果,不重视监控过程
以学期末或一段时间内的最终结果来评判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所得等工作的优劣和好坏,既没有关注到产生这些结果的完整过程,又没有关注到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对最终结果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2.注重阶段性监督,不注重全程性控制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只关注部分阶段、部分工作的成效,没有从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控制和分析,导致阶段性结果对全局性改进的指导性不够完整。 3.仅注重整改,不注重顶层设计
学校在整个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中,关注的侧重点放在信息收集和整改方面,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对所有的活动标准、活动流程、活动保障、活动评价等内容进行顶层设计。
(五)质量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行内的互相评价与督导,整个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没有有效吸收社会、行业、部门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主体以及培养质量的利益相关方并没有全部参与其中,对监控的有效性和指导性提出了巨大的疑问。 (六)评价手段落后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时多采用纸质反馈加人工统计的方法,仅辅以电子表格等基础办公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没有及时利用管理系统、管理站、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介入质量监控的全过程,统计工作量繁杂、信息收集不够全面、结果反馈不够及时、整改措施难以深入跟踪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监控的系统化发展。 三、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议 (一)提高现代质量文化意识
学校要切实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应当对全校教职员工实施质量教育培训,同时以质量标准建设为抓手,提高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组织架构
学校要根据质量目标体系实施的要素在各个单位确定负责人和联络员,同时全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成立质量目标制定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全校质量目标和质量发展规划、审定学校各单位的质量目标、负责全校和各单位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改进措施;成立教学资源保证体系建设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