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和师德建设讲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3:36: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育政策及师德建设培训教案

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章、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从教不廉。补课、家访、吃请等。

价值取向功利化。用金钱、利益和荣誉来作为工作的动力和思想。应试教育、题海战术、满堂灌、关注分数忽视成长。

缺乏合作。由于竞争等因素,交流少,相互进步的思想淡泊等。 只教书不育人。只看到教材没有看到学生。 道德失范。体罚、变相体罚、工作态度等。

一、在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要放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才行,离开这个背景谈论师德问题,只会流于空谈。 1、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修订重颁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

德规范》;

2000年教育部引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教育部提出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的总体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8月7日修订):依法执教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尊重家长 廉洁从教 为人师表

3、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与特征

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化;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 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 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多样性社会转化; 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等等。 4、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特征 多元化 国际化 信息化 知识化

5、时代发展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多元化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运动 师德发展的现实 师德建设的政策导向

6、社会转型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市场经济 多元价值观 知识经济 信息化 学习型社会

二、 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