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5:32: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职计算机维修课程教学
作者:李东
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1期
摘 要:计算机维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应该重视和提升相应课程的教学质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操作的实施力度,更好地保证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维修;课程教学
当前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数据记录还是电脑办公,计算机的运用都很好地解决了很多问题,提高了效率。但是计算机作为一种机器也是会出现故障的,再加上当前国内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常识还未普及,很多人在使用计算机时的一些不良操作也会给计算机带来一定的损伤。因此,良好的计算机维修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在中职学校进行完善的计算机维修课程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教学思想
在当前学校的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思想已经得到了确立。因此,在计算机维修课程中也要很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点。以前很多学校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的个人认知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分配教学,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有时很难接受教师的教学模式,或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应的教学知识。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可能产生甚至不断加深矛盾,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更好地解决师生矛盾,从而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只是教授知识,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所以只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引。学生都有各自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特征,今后的发展也会各不相同,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应性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更为全面的发展。
2.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能更好地做出适应性教学计划,还能有效地缓和师生关系,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在计算机维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感受,在进行课程任务的布置时除了一些基本知识必须掌握之外,其他的任务要求其实可以更加自主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行进行一些计算机问题的讨论,然后进行相应的修理。至于具体的过程以及修理方法,教师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不用刻意讲授和安排,只要最终学生能将计算机损坏的问题解决,然后进行整体的点评就可以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教育为引导,加强实践操作的教育力度 1.在计算机维修课程中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计算机虽然不算是非常精密的电子设备,但内部零件还是不少,出现了故障如何解决往往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在学生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以及一些相应的原理之后,维修工作就需要区别对待了。也许教材中的或者教师讲授的是最快最完善的维修方法,但是如果学生能另辟蹊径,拥有自己的思路也是非常难得的。
因此,在计算机维修课程的教授中,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至于是不是和书中的答案一样往往并不重要。理工科类的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同样非常需要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不论在设计还是实施中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重视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实战能力
在计算机维修中,实践操作的相应课程教授才是课程的重点。因为计算机维修能力不论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到给亲戚朋友进行维修,大到今后自行创业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充分重视,一些简单的计算机维修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还要尽可能地模仿实际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实践操作才更有意义。还可以和一些校园的修理店合作,在教师的监管下进行实际问题的操作,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计算机维修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基本的维护保养,损坏零件的更换等都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相应的计算机问题,同时提升计算机的使用寿命。教师应该重视计算机维修课程,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强其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动手能力也有所提升。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或工作中,也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进颖.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89-90.
[2]袁林海.规范实训课堂 提升专业技能——浅谈中职计算机维修专业实训课堂教学[J].科技视界,2015(24):23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徐苏.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