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四上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09: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本课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中。教师将实验操作的重要步骤或者注意事项以课件形式展示给学生,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其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分别是什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食盐溶液)?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是否有沉淀,能否看见颗粒……)。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怎么猜出是食盐的呢?它溶解了吗?它是怎样溶解的呢?”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本环节运用了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巴甫洛夫说过:“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

环节二: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3)学生观察、并描述。

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注意一定要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正确方法)。

2、分组实验①。

(1)猜测: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接下来的实验,他一定能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

(2)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温馨提示: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

2)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水中的状态,做好表格第一格的记录。 3)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观察,做好表格第二格的记录。 4)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表格第三格的记录。 5)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仔细阅读本提示,做好人员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组长分工到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一半。要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验要求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交流各组的实验记录单) 3、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离演示)。

(1)猜测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分离实验在上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学生已经做过,作为本课不属于重难点,因此教师做演示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规范的实验操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再次熟悉并掌握。

4、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不能分离

5、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设计意图: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解于水中,但食盐溶解水中后没有颜色,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想象并进行描述。四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环节三: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分组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课件)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相对于分组实验一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本课设计的两个分组实验,本实验相对来说简单,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因此,在指导做分组实验一“扶”后,分组实验二选择“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