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3:11: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6.11

2018-2019(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题型)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思维与存在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不同回区分出的两个哲学派别。

2、有用就是真理。

答: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 但“有用”的却不一定都是真理。因为人的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即“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的观点是以主观需要为唯一评价标准,否定了真理的客观评价标准。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因生产不足而造成的危机。

答:错误。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典型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

5 / 9

2019.6.11

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三、简要回答问题(每题8分,共40分)

1、怎样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答:这是哲学认识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但是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人的感官好比一面镜子,在去“映照”客观世界,得到所映照的各种事物的“映像”,这个所得到的“映像”就是意识,意识具有主观性,即因人而异性,因为每个人的镜子都是不同的。总之一句话:意识是人对世界的主观反映。客观事物是客观的,但是在进入人大脑的时候由于人的经验或是情绪等等因素而有意无意中加入了一些主观色彩。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1)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鉴的态度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表达的哲学理念。

答: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这种不同步性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二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存在的现有状态,预见到未来的发展。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就是最进步、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

6 / 9

2019.6.11

是相对的。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继承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种来源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社会意识发展的这种历史继承性也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受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状况制约。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诸形式虽然有其不同的内容、形式、地位、作用和历史过程,但都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社会意识自身内部的这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也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的制约。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集中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5、简述主体的内涵、特征和基本形式。

答: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是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着的人。认识的客体即认识的对象,是指进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四、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孟子则认为,“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荀子认为,“行高于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材料3: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人类这进化,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所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应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请回答:(共10分)

(1)材料1、2、3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各持怎样的观点?请具体分析说

7 / 9

2019.6.11

明三种观点之间的异同。(5分)

答: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孙中山先生的“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的观点,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中国阐释。

(2)简要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分)

答:实践是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实践中认识主体才能与事物相联系,从而形成人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促进认识的发展,并且不断提供认识的新的手段、方法、素材,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某制衣厂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生产服装一件,资本家每天支付工人工资50元。生产一件服装所需原材料成本共计200元;一件服装在市场上以300元价格出售。请问在此情况下:(共10分)

(1)资本家投资的不变资本是多少,可变资本是多少,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多少?(5分)

答: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C=200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V=50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m=50,m'=m/v。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m'=50/50=100%

8 / 9

2019.6.11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何意义?(5分)

答:(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论述题(共10分)

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质量互变规律的。

答:(1)质是使事物成为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和属性是多样的,必须根据事物自身性质和实践的需要来研究事物的质和属性。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分)

(2)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在认识事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量,才能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的指导。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是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2分) (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不仅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结果,而且它会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4分)

(4)把握质量互变原理的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把事物的质看成是凝固不变的,又要在一定条件下,注意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经过艰苦的工作,让事物的量充分展开,为质变做好准备。(2分)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