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14:15: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有得到充分利用,怎样实现充分利用,如何增长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是它的基本内容。
20世纪中后期,凯恩斯的追随者依据新的时代需求,综合吸收其他学派的某些理论成果,形成动态性的后凯恩斯主义。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经济普遍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局面,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兴起。其中货币主义学派的影响很大。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现代经济学的另一个体系,起源于马克思1867年开始陆续发表的巨著《资本论》,及他与恩格斯的其他政治经济学著作。他们对斯密、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进行了科学的改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它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中心内容;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观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20世纪获得了重大发展。
第一个里程碑,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列宁发现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得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结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苏联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引入商品经济关系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对巩固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重视经济计划、按劳分配、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在最后的几篇著作中,列宁开始把发展商品经济列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课题。
另一个里程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和中国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观点;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问题的理论上有所突破。但是正确的理论观点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成果丰硕,其主要成就集中凝聚于邓小平经济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紧紧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最根本要求,在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经验和综合国内外经济学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
教材把邓小平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概括为十三个方面。集中到一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达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这一理论的创立不但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而且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沿着邓小平理论的方向继续前进。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正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经济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任重道远。
西方经济学近二三十年来也面临大量的新问题、新挑战,例如信息问题、激励问题、道德问题等等,不少学者致力于分析更为现实的经济问题。美国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早在1948年就比较成功地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和新兴的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此后,他面对迅速变化的经
济形势和不断创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对这本教科书反复进行修改,平均每三年再版一次,一直改到20世纪末。他说,经济学这门学科在接近一门尚好的精确科学状况之前,还有一大段路程要走。
随着以知识经济为重要标志的新经济的到来,有学者认为,一场新的经济学革命无可避免。教材对西方经济思潮流派发展趋向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前景作了提示。
五、现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流派
如果说20世纪的经济学不断受到挑战,那么,面对着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和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主干学科,对本学科到底研究什么,包括对象是什么,应该着重研究什么,范围有多大,以及怎么研究,乃至为什么要研究,都有许多见仁见智的主张。这种情况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领域表现得相当突出,而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根本上说,这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性和本质,也就是,任何学科都处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反思的过程之中,其研究对象、方法、目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是交叉互渗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法学,对现实问题的反应特别灵敏,它们的生命活力,往往正是通过适时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反映出来的,社会学等学科的具体研究对象、方法、目的的不断调整,十分自然。
现代社会学到底研究什么?教材认为,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科学。从发展趋势看,现代社会学越来越侧重于探究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也就是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还要看到,对现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往往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看法联结在一起。
20世纪初期,对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社会整体、社会构成,以及它们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基本研究方法要求仿效实证主义,具体方法注重社会调查。另一类,把社会个体的行为和动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强调理解和解释,具体方法多以个案分析为基础。第三类是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在研究对象上主张社会整体和社会个体的辩证统一,基本方法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具体方法强调多样化。这三类观点,对20世纪社会学的发展影响深广。
二战之后,出现了这样几个发展趋势:一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二是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研究对象复杂化,研究方法复合化;三是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大规模综合比较研究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现代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潮流派繁多。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法国学者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逐步取得主导地位,强调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但是把研究对象具体规定为有特定内涵的“社会事实”;方法上建立了特定的实证规则。另一方面,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代表形成的“理解社会学”思潮,主张研究重心在于作为个体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认为行动的客观方面可以运用实证方法,而行动的主观方面则要依靠理解进行解释。这两大思潮均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20世纪中期,综合了多种思潮流派不同理论要素的“结构功能主义”,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导性思潮;它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巨型系统。在大量社会问题蜂拥而至的六十年代中后期,结构功能主义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出现了不少新的学派。
西方社会学的思潮流派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多数学者关注的中心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一个问题叫作社会秩序,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社会稳定;另一个问题叫作社会变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思潮流派之间的融合态势,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社会认识的综合性日益为不同学派所关注,社会学应用功能逐步增强,理论力度也逐步增大。
六、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克思本人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20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处于反共冷战时期,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西方学者公开宣告:马克思主义“同样是现代社会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原创的形态是宏观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科学的准则。20世纪初,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可是后来前苏联的某些人却把社会学看作是资产阶级的邪说,把“社会学”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辞典中拿掉了。
中国社会学在20世纪上半叶曾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后来受前苏联取缔社会学的影响,于1950年—1978年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可喜的是,中国社会学从1979年开始重建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学者对社会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认为否认社会学是一门科学,用非常粗暴方法来禁止它的存在和发展说,是十分错误的。在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同时,充分注意吸收西方社会学的有益成果,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问题,努力建立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学者关于小城镇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理论、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及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等项目的研究,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拥有大批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许多学者把社会学称为一门有关稳定与变革的学科。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稳定、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中国社会学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七、现代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流派
教材认为,法学又称法律学,是研究“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什么是“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是国家制定和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法作为“社会—法律”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基础;又是一个“新的独立的部门”,是一种文化现象。
先看一看现代法学研究对象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谈到法学时,用的标题是“20世纪法学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突出了现代法学的进程与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息息相关。
从法学研究对象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社会关系和生活的多结构、多层
次的发展趋势,使法学的研究对象不断增加,研究范围逐步扩大,引起现代法学学科体系的变动、调整。
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意识,以及法的制定与实施等等。
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历史法学、部门法学、应用法学等板块;现在,比较法学和边缘法学已成为法学的新的板块。
现代法学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西方法学界中,形式主义抽象分析的研究方法和实证方法都有相当影响;20世纪下半叶,系统方法影响很大。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中,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法学文化研究的蓬勃兴起,使法学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现代西方法学也是在不同学派的比较和竞争中迅速发展的。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四大主流学派还是19世纪四大法学流派的延续和发展的话,那么,20世纪中叶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一是新自然法学派,主要从法的价值和理想出发考察法律,对法律现实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它的旗帜人物之一的代表作就叫《正义论》。
二是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从法的形式和逻辑结构入手,把法归结为命令和规则体系。这一学派自觉吸取其他学派的长处和成果研究法律现象,视野比较开阔。
三是强调法的事实(法的运作),注重法律的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的社会法学派;社会法学近几十年来成为欧美法学领域的研究热门。关于这些流派,教材分别作了一些简单的点评,可供大家参考。
当代西方法学三大流派的观点出现了某种综合之势。有学者认为,法律的事实、形式和价值密不可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提出了建立“统一法学”的主张。综合法学派因此诞生。
综合法学的一位代表人物把法律比作一座大厦,他说,在同一个时间里想用一盏探照灯照亮每一间房间、凹角和拐角是极为困难的。其实,综合法学派也只能是这样一盏有局限性的探照灯。在综合法学派产生的同时和其后,西方法学界又产生了一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研究法学的有影响的思潮流派。
必须强调的是,法学同意识形态的关系相当密切。就法学研究的基本立场而言,马克思主义法学要求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条件、物质利益和阶级关系中去探究法,同时要求关注法的内在特性、自身的发展原理与规律。
八、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于当代中国实现法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五十年代搬用前苏联的“国家与法”的理论,脱离中国的国情;封建文化传统又给现代中国法制建设投下阴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理论中十分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法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中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和作用的讨论,后来导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一命题的提出和拓展。关于民主与法制关系的讨论,弄清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强调法制应当重视公民权利保护、应该为人权提供更好的保障作了理论准备。关于人治与法治的讨论,为确立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阐明了依法治国的主体,“法”的性质和形态,以及“治国”的内涵,既同过去重人治不重法治的状况划清了界限,也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划清了界限。这一指导思想的形成,集中体现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九、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在学科性质上的共通点
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这三门学科有哪些最重要的共通点,在社会科学中具有什么典型意义呢?
先看这三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方面。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研究对象,不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背景、学术思潮流派的不同而产生了多么不同的界定,但是有一点总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的社会现象,都是人的重要的社会行为、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再看三类学科的研究方法。三门学科的发展史,都出现过科学主义研究方法和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对峙;但是实践已经证明,走极端无益于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三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逐步走向综合互补,在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
还有,三门学科在思潮流派发展演变方面也存在着共通点。一方面,三门学科在20世纪的思潮流派尽管多而又多,但追根溯源,脉络不难把握。
这里所说“根”、“源”、“脉络”,不仅是指某一思潮流派在学科理论体系中的来龙去脉,更是指各种思潮流派与社会实践、时代精神的密切关联。20世纪三门学科的重要思潮流派,都是应运而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社会需求和时代课题作出的应答。就是说,三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科学的生命活力源于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三门学科思潮流派的发展演变,又反映了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种理论体系、流派、观念之间的争论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实现自身的发展。
最后,还要说说这三门学科都十分重视应用研究,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社会功能。从主流来看,三门学科都是以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作用于人的社会认识,从而对特定学科为之服务的社会生活产生建设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体系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三门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是由它们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这一点,对社会科学同样具有典型意义。
第五讲 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概貌
一、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不但同时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特征,而且同时具有自然科学的某些重要特征,正如《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第六章所说,这三门学科从20世纪起,逐步成为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偏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这些学科的重大进展,不但对人文社会科学体系,而且对整个科学体系,都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我们先看一看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概况。有学者把人称为特殊的高等动物。人类拥有极其丰富复杂的语言系统,而且拥有极其高超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