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三上学期双周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1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题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小题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小题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答案】

【小题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小题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小题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 ▲ ,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3)连峰去天不盈尺, ▲ 。 (李白《蜀道难》)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苏轼《赤壁赋》)

(5) ▲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寄意寒星荃不察, ▲ 。 (鲁迅《自题小像》) (8)独学而无友, ▲ 。 (《礼记·学记》) 【答案】(1)而御六气之辩(2)乘骐骥以驰骋兮(3)枯松倒挂倚绝壁 (4)侣鱼虾而友麋鹿(5)天街小雨润如酥(6)庭下积水空明(7)我以我血荐轩辕 (8)则孤陋而寡闻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水波卖牛 朱 雪

(1)初秋,一大早,水波就把牛从家里赶走了。

(2)水波赶着牛路过里湾,路过石嘴。他望着苞谷地、望着稻田,望着路边的树……苞谷地一片浓浓的绿,稼秆上的苞谷穗,还是青壳子。田里的早稻已熟了,黄亮亮儿的一片。油桐树和橡树、柿树上都缀着果实。油桐叶就像人的手掌似的,伸了几个尖尖儿出来。有的油桐叶是心形,托着又小又圆的青桐籽。橡子比桐籽还小,长圆形的,外壳扎乎乎的。最招人喜爱的是柿子。挂在树上红了,黄了的柿子,可以让人馋得流口水。

(3)水波走在石嘴上的柿树下,两只红柿落在他的脚跟前,一只立刻变成了柿泥,另一只蹦了几下,躺着了。水波把没有摔烂的那只红柿捡起来。一看,柿子有虫不能吃,又猛地扔出去了。扔在了路下面的苞谷地。他拉了一下牛绳,看见牛也在看苞谷地。牛还回头朝池塘的方向看去。它像是在看它喝过水的池塘,又像是在看池塘边黄了的稻田。水波也跟着牛看去。他又用手拍了下牛背。牛抖了抖身,牛尾巴翘起来,刷了下他拍过的地方。

(4)牛突然对着田,对着苞谷地,长哞了几声。样子似乎在跟它的朋友打招呼。它欢快地走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着水波,好像不懂主人要把它朝哪里赶。因为平常它是在河滩上和山坡上吃草,那是它熟悉的,不从这条路经过。

(5)走完了村里的庄稼地,水波仍然牵着牛顺着大路走。牛站着不动了。它回头,像在问水波到底要去哪里。

(6)走!水波不看它,用棍子抽了一下牛。

(7)牛挣脱着绳子,步子跨向了路边,仰着头。水波拽着牛绳,又抽了它几棍子。牛一个转身,气汹汹地冲水波瞪眼。水波一愣,蹲下来,把头埋下来。有些懊恼。牛把脖子伸过来了,用牛脸磨擦着他的胳膊,眼神温和。水波摸了摸牛脖子,站起来,牵着它,继续朝前

走。

(8)牛又是一声长哞。

(9)走出梅花塘。走过三道弯,再过三道梁。一路上,望见庄稼,望见绿水,望见行人。只有踢蹬踢蹬的脚步声。水波和牛都沉默着。

(10)快到秀水街时,水波让牛在路边吃了一会儿草,又找了个干净的水坑,让它喝饱,才朝街上牵去。

(11)街上很少有牵牛的。客车和小车子,半天才看得见一二辆。自行车、摩托车、货车要多一些。虽是水泥路面,扬起的灰尘,依然从车碾子中间扩散开来。

(12)在大街道一侧的岔口深处,水波找到了一个小型屠宰市场。水波拉着牛,在屠宰场站了一下,一个一脸黑肉的生意人朝他靠近了。水波捡了个干净的位置站定,跟生意人谈价。在他的旁边,地面是红色的。血迹染红的,飘着腥味。是猪血、狗血、羊血,还是牛血,很难分得清楚。粪便,却是一目了然的。牛把头扎在地上,嗅着血,又对着不远处一泡同类的粪便,一声长哞。那叫声很悲凉。

(13)谈定了,一千二百块。够水波的学费了。

(14)牛大滴的眼泪掉落着,眼巴巴地看着主人。水波不看它。

(15)在生意人要牵牛绳时,水波紧握着牛绳不放。牛卖了,家里的地用什么耕种!它是家里的一个好帮手啊!没它不行啊!水波犹豫起来。生意人抱怨水波不该做事婆婆妈妈的,说再给他加一百块。水波想卖。他蒙着头,想了半个小时,拍拍牛头,说,回家啦。

(16)回来的时候,牛很高兴,就连叫声也是快活的。走在街上,它挣开绳子,仰起脖子叫了一声,叫声引来了他人的目光。路上过来了一辆车。它停下来看车。车驶过去了,它嗅着扬起的灰尘。水波追上来了,它撒着欢子。

(17)水波唤着:牛娃儿,妈儿呀,妈儿——呀! (18)牛站着等水波。

(19)水波重新把牛绳攥在了手里。出了秀水街,牛又撒欢跑着,水波紧紧地跟着它。跑一阵,歇一阵。太阳洒在水波的背上,也洒向牛;秋风抚着水波赤着的胳膊,也抚摸着牛的身子。快晌午了,水波赶牛又经过石嘴大柿树的时候,他把牛绳解了。野鸡翅、茅草芽子、小檀树叶、狗尾草、枸杞叶。牛在树下跑来跑去,寻着可吃的草。

(20)水波站在树下。如果真的不可以再去上学,他打算出去打工。 (节选自长篇小说《梅花塘》)

【小题1】第(6)段与第(14)段两次写到“水波不看它”,分别表现了水波的什么心理?(4分)

【小题2】第(7)段描写牛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中的水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牛绳”在水波手中由“牵”而“解”,请探究这一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

作用。(6分)

【答案】

【小题1】第一处:矛盾、犹豫而难以决断。(2分)第二处:伤心与不忍。(2分) 【小题2】牛愤怒而温情的表现衬托出水波的矛盾和犹豫,(2分)通过客观物象表现人物内心丰富而曲折的感受,心理刻画细微而有情致。(2分)

【小题3】水波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不安于命运安排、又知变通的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6分)

【小题4】“牛绳”由牵而解的细节,表现了水波追寻理想、思考如何改变命运的心路历程。(2分)作者选取富有象征意味的细节,在极具层次的推进中深刻地揭示了主题,要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困境,只有走出乡村,闯荡世界,才可能改变命运,实现理想。(4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由牵而解的细节,表现了水波追寻理想、思考如何改变命运的心路历程。在极具层次的推进中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文章达意 徐建融

作文无定法,“辞达而已矣”。“辞达”,也就是作者必须把自己所要讲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看了能够明白。但欧阳修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此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人之本意也。”梅尧臣的诗,应该说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吧?但知音若欧阳修,居然未能明白他的“最得意处”。这就是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并不是因为梅诗或莎翁的表述未能达意。一千个读者面对同一部《王子复仇记》,尽管有“一千个”,但只要还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有人读出了“李尔王”,有人读出了“奥赛罗”,那么,这部《王子复仇记》也还是达意的。

每有美术家请评论家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美术家往往不满:“评论家根本不懂画,他写的根本就不是我的意思!”这就是“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其实,就是美术家本人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各以其意”,对景写生未必是物象之意呢?即使撇开时空立场的不同,面对同一时空中的黄山,也是“有一千个画家就有一千座始信峰”。黄山,是绝不会责怪画家没有得山之本意的。

清代时,罗聘为袁子才画肖像,画成,妻子僮仆皆不识所画者是谁,罗聘独以为形神兼肖袁子才。子才不能自见,乃作“二我论”,以为我之为我,实有两相,妻子僮仆眼中所见为一我,罗聘眼中所见为又一我。

所以说,美术家的创作是一件独立于对象之外的作品,它不是对象“本身”,而是以对象为依据的一件“作品”;评论家的评论是一件独立于作品之外的作品,它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又一件“作品”。假设以马为对象,第一件作品只要不是“指鹿为马”,则即使把白马画成了黑马,把牡马画成了牝马,虽未必是对象之“本意”,也还是可以称之为达意的。而以《马图》为对象,第二作品“按图索骥”所得,只要不是蛤蟆,则即使把黑马认作了白马,把牝马认作了牡马,虽未必是《马图》之本意,同样可以称之为达意的。当然,再有第三者来读评论家的作品,所得的同样有可能不是评论家之本意。前人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又谓“诗无达诂”,有以哉!

【小题1】第一节中引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何作用?(6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全文的结构思路。(6分) 【小题3】作者认为“达意”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证明“各以其意”未必“秉笔人之本意”的观点,(3分)为下文针对美术家等的分析论述提供依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