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8:29: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

(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

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6、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三曹的出现,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苍劲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7、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以王粲、刘祯成就最高,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刘祯的诗俊逸而奇丽。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8、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9、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由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开创。在唐朝时更是得到了繁荣发展。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10、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这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谢灵运开创。山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新隽永,恬淡高远。代表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人。

1)谢灵运山水诗特点:善造画境、缘情而绮靡、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2)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进步。 1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谢眺、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2、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由沈约、谢眺和王融共同创立,主要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讲究声律和对偶,为近体诗奠定基础。

1)“四声八病”

2)沈约:长于清怨,哀怨感伤的情调。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

3)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语言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韵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善于熔裁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

4)王融: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丽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表现出一种含婉不露的情韵。

13、齐梁文风:齐梁文风即南朝齐梁的诗体风格,主要指流行于当时的宫体诗。这类诗歌内容狭窄,文辞华丽,艳情绮靡,反映了当时重形式轻内容之风。主要代表是徐摛、徐陵父子和庾信、庾肩吾父子。(齐梁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文学集团。)

1)庾信:南北文风交融,感伤时变;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1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雕饰绮艳,被称为“徐庾体”。(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标志宫体诗的转变。) 15、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内容包括笑话、野史和逸闻轶事。代表作有裴启的《语林》、《世说新语》等。

16、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为内容的小说。大致可分为地理博物、鬼神怪异和佛法灵异三类,代表作有《搜神记》、《博物志》等。 1)《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 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

17、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绮错婉媚。

1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19、文章四友: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20、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浪漫理想主义,主要特征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代表诗人有李白、王勃、白居易等人。 21、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2、大历十才子: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苗发、夏侯审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

23、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以丑为美”,崇尚雄奇怪异,以怪奇为风格特点。

24、元白诗派: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

尚通俗。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力求通俗浅显,自然明快。

25、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26、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以“文以载道”相号召,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 27、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在晚唐时期最后衰落。 28、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二、问答题

文学自觉的具体体现见名词解释第一点

1、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结合作品《美女篇》):曹植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创造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代表了建安五言诗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实现了几个变化:1﹒变乐府诗为主而为文人五言诗为主;2﹒变抒发他者情感或者普泛化情感而为抒发个人情感为主;3﹒在曹植的后期作品中,实现了变“黼黻锦绣”之作而为“沉著清老”之作的飞跃,变“为文造情”而为书写苦难的飞跃,使五言诗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兴载体,从而标志了建安诗歌的第三个时期的到来,同时,也就标志了五言诗体制的最后完成。 (借鉴)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艺术特色:善于比兴与象征;(曹植继承了自屈宋以来以香草美人比喻和象征贤能达士的文学传统,但又比前者蕴含更深刻丰富的情思意蕴。其中,?美女篇?最富代表性。?美女篇?全诗十五句,一百五十字,在当时可谓,长诗。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精细刻画了一个 荣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