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5:27: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2011年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教案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树立四个观点 a区域差异观点 b因地制宜观点 c人地协调观点 d可持续发展观点

(4).区域差异 (一)三大自然区 ①自然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拔较低(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为主 1000-2000米)高原、盆地为主 4000米) 高原、山脉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水文: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

植被: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程度 农业限制因素:水旱灾害

农业生产结构: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 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 农业限制因素:水分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农业限制因素:热量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方向:高科技农业

(二)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

(三)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A.主要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亚热带、热带基地

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塘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问题:

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

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红壤的改良 C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科技、人才、信息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

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