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6:50: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婆媳关系

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摘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颂赞。进一步体现了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婆媳关系将在一个家庭的和睦与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焦母 兰芝 悲剧根源 封建礼教 婆媳关系 平等待人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般取此诗的首句作为篇名。《孔雀东南飞》原为建安时期的民间创作,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经过后人的修饰而成。[1]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达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

1

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们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及由此引发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一.刘兰芝无辜被休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制度下的爱情悲剧,“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而为此辞也。”[2]这个序如同现在的市井新闻导语,是这首千古绝唱的由来:焦仲卿的母亲将儿媳刘氏赶回了娘家,刘氏为了坚守爱情的承诺,誓言不再嫁人,不惜以死明志。丈夫焦仲卿知道后,也同赴黄泉。为什么会出现刘焦双双殉情这种悲剧?要解开答案,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1.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

2

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2.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

(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