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6:32: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药物毒理学: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以及临床合理用药。

2.LD50 半数致死量,即能够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浓度或者剂量。

3.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半数有效量,即能使50%动物治疗有效的的药物浓度。 4.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通常TI大的药物比TI值小的药物更安全。

5.安全范围(margin of safety)ED95~LD5或者ED99~LD1之间的距离。该值越大越好 6.毒物:(toxicant):通常是指人工制造的有毒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者生物类药物。 7.毒素(toxin):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如蛇毒、箭蛙毒、砒霜等。 8.靶部位(target site):机体吸收药物后,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 9.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毒性效应强弱和呈连续性增减的量变的反应。

10.质反应(all-or-none response) 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的反应。 11.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12.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13.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在剂量过大或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反应。

14.迟发性毒性作用(delayed toxicity)毒性作用在给药很久以后才出现。如母亲为了防止流产服用了己烯雌酚,胎儿在子宫内接触到了药物,女婴可能在20~30年后患阴道癌。 15.不可逆性毒性效应(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s) 药物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变不可逆转的现象。如神经细胞的损伤一般是不可逆的。

16.脂肪肝(fatty liver)肝脏的脂质含量超过总重量的5%的肝脏。也称脂肪变性。 17.肝硬化:慢性肝损伤晚期,纤维组织逐渐增多,肝脏微循环变形引起细胞缺氧并重建,最终肝脏结构由纤维组织壁包绕互连成为重建肝细胞结节

18.胆汁淤积(cholestasis):胆汁生成量下降或特殊成分出现在胆汁中造成分泌受阻 18.特殊毒性 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出现的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果的毒性反应。 20.胚胎毒性(embryo toxicity)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

21.致畸性(teratogenicity) 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陷的特性。 22.致畸剂(teratogen) 具有致畸性并且使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增加的物质,不单纯指药物。 23.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药物仅对怀孕母体的毒性作用。

24.致畸指数(teratogenic index)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值越小越安全。

25.生殖毒性: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毒性

26.发育毒性: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

27.突变(mutation)是一种遗传状态,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28.遗传毒理学(gentic toxicologe)是遗传学的分支,是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机体遗传物质以及活细胞遗传过程的作用,并阐明遗传苏醒对机体健康后果以及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29.直接致癌物 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作用而诱发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各种致癌性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等亲电子反应物。 30.间接致癌物 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红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一般历程是:前致癌物→近致癌物→终致癌物

31.促癌物 本身无致癌性,但可与致癌物协同作用,促进癌的发生的物质;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于细胞,加速癌症的发展。

32.诱变剂 凡是能引起突变作用的物质称为化学诱变剂。

33.成瘾性(addiction)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互相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其核心特征是强强迫性觅药和持续性用药,目的是为了获得欣快感或是避免戒断症状引起的不适感。 34.身体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 又称生理依赖性。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处于适应态的患者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突然撤药将出现戒断症状。

35.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又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能使人产生欣快感,并在精神上趋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感或避免不适感。精神依赖者断药后不出现生理戒断症状。

36.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ndrome) 是指机体在长期大剂量接触某种精神活性药物后,突然停药或减少用量或应用受体阻断剂所引起的一系列体征和症状。

37.美沙酮替代疗法:用半衰期较长,作用维持时间长,耐受性和成瘾性发生缓慢,停药后戒断症状轻的美沙酮代替各种阿片类成瘾的脱毒治疗方法,现已普遍采用。

38.微核试验: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以受试物处理啮齿类动物,然后处死,取骨髓,制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计数PCE中的微核

39.Ames试验:全称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含微量组氨酸的培养基中,除极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胞外,一般只能分裂几次,形成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的微菌落。受诱变剂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回复突变

40.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maximum non effect dose,ED0): 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41.阈剂量(threshold dose):一种物质使集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

42.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指全组染毒或给药的动物全部存活的最

大剂量

4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引起个别动物死亡 44.绝对致死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全部死亡

45.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e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NLD之间的剂量

46.最大给药量实验:在合理的最大给药浓度及给药容量的前提下,以允许的最大剂量单次给药或24小时内多次给药(剂量一般不超过5g/kg体重),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

47.报告限度(Reporting Threshold):超出此限度的杂质均应在检测报告中报告,并应报告具体的检测数据。

48.鉴定限度(Identification Threshold):超出此限度的杂质均应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

49.质控限度(Qualification Threshold):质量标准中一般允许的杂质限度,如制订的限度高于此限度,则应有充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