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将军篇(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45: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将军篇(上)

战国中后期,各国领兵的将领几乎都已经被称为将军。像战国后期的四名将“起翦颇牧”,李牧、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白起为秦国的“上将军”,王翦为秦国的将军。(名号皆见于史记,大将军应该是确有的军职,而上将军可能指全军的总大将,而非专有的军职。)战国末年,还出现了前后左右将军。【《汉书·百官公卿表》:“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设置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汉武帝征讨闽越、东瓯(古王国,位于今浙江、福建一带)、朝鲜、大宛(中亚古国)之时,又设置了伏波、楼船、横海、度辽等杂号将军。汉武帝之后,前后汉还设置了其他名号的将军,但常规的将军号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其余的将军史书中都统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在汉朝和三国之时,只不过是史书中对常规将军号以外将军号的称谓,而非正式的官方称谓。而与“杂号将军”相对的“重号将军”则是南朝梁以后才出现的称谓。【《隋书·百官上》:“天监(五零二-五一九)初,(梁)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

军。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八镇为二十二班。八安为二十一班。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凡三十五号,为一品。是为重号将军。”】《三国志》和其他有关三国的史书中,有些不知道名号的将军,就统一用杂号将军来称呼。如【《裴注三国志·魏书三》引《魏略》:“(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又如【《三国志·吴书七》:“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张)休、(顾)承(顾雍子)并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偏裨(将军)而已。”】上文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杂号将军高于偏、裨将军。又【永安元年(二五八年)冬十月壬午,(吴景皇帝孙休)诏曰:“夫褒德赏功,古今通义。其以大将军(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授为右将军、县侯。偏将军(孙)干杂号将军、亭侯。……】上面引文中的这个杂号将军不是孙干的将军号,应该是陈寿所采用的史料中有脱字,故以杂号将军补之。有人说重号、杂号的区别在于常置和不常置,其实不对,所有将军包括大将军在内都不常置。太平之时,天下间少有战事,自然将军也就无用武之地;而战乱之时,兵祸四起,以常规的将军号不够封有军功者,所以出现了诸多杂号将军。三国时,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应该都属于常规将军号,不属于杂号将军。

【《晋书·职官十四》:“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品秩第二,置参佐吏卒,幕府兵骑如常都督制,唯朝会禄赐从二品将军之例。”】【《宋书·百官上》:鱼豢(《魏略》)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鱼豢曰:“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魏世置。】大将军大将军何进汉朝的大将军始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因车骑将军卫青大败匈奴,汉武帝派使者进封其为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单于,大将军卫青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故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号上又加大司马,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以示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尊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集解如淳曰:“大将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