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9 19:31: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自然辨证法学科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次,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这个一般规律也正是哲学研究区别于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之处。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当代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领域,即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部”,而对这个“结合部”的研究又是紧紧地围绕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的。自然辩证法只有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自然观的演变及各种自然观的特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公元5世纪—15世纪)? 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16—18世纪末)?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18世纪末—19世纪末)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具有笼统性,直接性,模糊性;埋藏着宗教迷信的种子.

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特点:

一方面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宗教迷信和唯心论的特点.或者说,这种自然观是神学家自觉的将宗教神学和哲学唯心论相结合而成的反科学的理论.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它作为总观点,其“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它认为自然界始终如此,如果说变化,也只是物体在空间中扩张,而无时间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物体的机械位移和动量转换;上述变化,其原因在物体的外部,即外力推动,而不在事物的内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以科学实验和科学事实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联系的发展的看待自然界。唯物论,辩证法,科学性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这种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3、科学技术的区别联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规律的事实、原理、方法和观念的知识体系以及创建这个知识体系的社会活动。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规律,提出理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材料、设备、工艺流程等等。技术的任务是发展或开发出新的方法、手段、措施或途径。

科学和技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各具相对独立性。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侧重于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技术侧重于设定目的性,创造现实性。

2.科学与技术任务不同。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科学是认识自然,揭示规律,是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而技术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的手段。 3.科学与技术知识形态不同。科学将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种本质,形成一种定论,使其简洁明了。技术由单一到多样,从相同的原理作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4.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自身的矛盾去寻找研究的课题。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等实际需求中选择所研究的课题。

5.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

6.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7.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技术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

8.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思维,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于推理等。而技术专家除了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顽强的攻关精神等。 科学与技术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1)科学向技术的转化,技术向科学的转化

2)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动力。A)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 B)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3)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4、当代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科学行为规范或科学精神。 一、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

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二、科学行为规范

1.不得以任何形式剽窃、抄袭他人成果。

2.不得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

3.不得在公共刊物上一稿多投,或简单重复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4.不得虚报科研成果,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或随意提高自己成果的学术档次(出版成果时如实注明著、编著、编、译著、译、编译等)。

5.不得在未作贡献的科学成果中署名,或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位次上高于自己的实际贡献。

6.不得违反学术论著引文标准。 7.不得为学术评价提供虚假信息。

8.不得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报复。

9.不得参与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5、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倡导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崇尚理性质疑,恪守严谨缜密的方法,坚持平等自由探索的原则,强调科学技术要服务于国家民族和全人类的福祉。

①非科学与科学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需要把“科学与非科学”和“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区分开来。科学精神拒绝的是不具备经验证据基础的、超自然的非科学,而不是带有探索性质的科学假说,因此对待非科学应当严格,对待科学假说应该宽容。

②科学理论的形成要经历不同的过程,不同的过程对科学家的思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发现的非理性思维”与“辩护的非理性思维”分别开来(有的哲学家简单地把科学活动分为“发现”与“证明(辩护)”两部分)。科学精神不拒绝个别科学家某个阶段思维的突发奇想,如鼓励科学家依靠好奇心、直觉等提出原创性问题。科学精神拒绝的是科学家在假说检验与评价过程的非理性。 ③科学理论需要的经验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因此既要保证通过自身观测和实验的经验证据是真实可靠的,也要保证采用的权威证据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科学精神就要求科学家在收集证据时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不仅不能伪造、任意修改经验证据,也要防止因疏忽造成的经验证据失真。

④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较长的和复杂的检验过程,任何科学家不能借助任何非科学的手段(比如媒体、广告、权威人物等)自我或者立即宣称一个科学假说为一个科学理论,这就要求科学家不管为自己的假说辩护还是反驳他人的假说时都要有开放的心态、等待验证的耐心和平等的权利,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要求科学家坚毅、执著但不固执己见。

⑤在现代大科学时期,一个科学家往往只能完成一个步骤甚至只是一个步骤的一部分,因此科学研究活动提倡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在这个团队中以多种形式(紧密的或松散的、实质的或者虚拟的)尽可能地集合起完成各个步骤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