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凉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1:46: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凉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策略

作者:格坡铁支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因其特殊的历史进程,现今仍保留着大量原始古朴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服饰饮食、婚丧嫁娶、节庆娱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都各具特色,通过对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与之对应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逐渐走上了轨道,第三产业的出现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与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物质,对精神层次的需求渐长。中国的旅游业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并逐渐跨入旅游强国之列。但随着我国区域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发展,客源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怎样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了旅游开发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在众多旅游资源中独树一帜。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其特殊的历史进程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凉山州的旅游发展逐渐强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渐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如何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来促进旅游开发是关键。本文通过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文化概况

凉山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因其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进程,大量的民俗文化被更完整的保留下来。生产和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礼节习俗,民间文化艺术等民俗文化也成为了凉山州独特的旅游资源。

1.生产生活习俗:建筑方面:瓦板房,木楞子房;饮食方面:彝族系列,摩梭人系列,苏里玛、咣当酒其它特色餐饮系列;婚俗方面:彝族姑舅优先婚、转房制,不落夫家,“换裙”仪式,“喜背新娘”,“同床共枕过七关”,“抢婚”,“走婚”。

2.娱乐竞技习俗:彝族民间形成了斗羊、斗鸡、荡秋千、射箭、射弩、摔跤,跳高、跳远、攀木杈、倒立、双棍对打、打拳、拔河、甩石头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传统的射箭比赛从站法,身法,勾弦,持箭,搭箭,拉弓,靠位都沿袭了传统的彝族射箭方式,还有独具特色的“磨秋”。

3.岁时节令习俗:每逢的农历6月24日彝族“火把节”时。彝族拥有自己的十月历,因此也有属于自己的新年,彝族年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按传统择吉日进行,时间不统一。于邛海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开海节”也独具特色;“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每年七月二十五都会举行“转山节”来祭拜他们心目中最神圣的格木女神峰。除此之外,凉山州还有很多节日,如川兴蜜桃节、安哈民俗节、会理石榴节、盐源苹果节,月华油桃节,樟木樱桃节,兴胜草莓节等。 4.礼仪礼节习俗: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洲彝族的礼仪礼节当然最具代表性。不管是长辈与晚辈之间,客人与主人之间或者是家里,公共场合等彝族人都有自己的礼仪礼节。晚辈与长辈见面时,要主动报上自己及上辈人的姓名,且记背家谱,不管是在坐次上,用餐上还是说话介绍时都应让长辈优先。拜访长辈,得提上两斤酒。主客在就餐之前饮酒庆贺也有很多特殊礼仪礼节。

5.民间文艺术习俗:凉山州的民间文艺包括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两大类。其中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歌曲,如:耶,尔,合,昌,佐等;民间舞蹈,如:达体舞,火把舞,阿古舞堵格舞、苏尼舞、扯格舞、俄哈约庄舞、莫杀尼日舞等;民间器乐,如:口弦,月琴,二胡、皮鼓、木叶、二弦、唢呐、马布等;民间手工艺术品,如漆器,岩画等。民间文学包括了神话,传说,博帕,克哲诗,尔比尔吉,生活,童话,寓言,机智人物故事等。 二、凉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凉山州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积极的旅游开发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城市中位于前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凉山州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逐渐被得到重视及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扩大了凉山州的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一)节庆旅游现状

以凉山州“火把节”为主打的节庆活动来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在“火把节”等各种节庆期间,凉山州会举行点火仪式,篝火晚会,游园,斗牛斗羊等民俗活动。 (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民俗文化商业化,凉山州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商品,如彝族漆器,彝族服饰,挂画,苦荞茶等。 (三)对外宣传现状

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方式宣传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凉山州在中央台、四川台等媒体上投放了广告并在本土电视台制作民俗文化专题报道,以此方式向国内外的游客介绍凉山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四)政府开发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州委政府与民众对民俗文化逐渐重视,团结一致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规划,推出了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的方法,如安哈镇是彝族风情小镇,樟木主打樱桃节,会理主打石榴节等,在政府规划时民众积极配合民俗文化的开发,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的非常顺利。 (五)传授民俗文化

以更真实,更亲切的方式向大众宣传民俗文化。如教授群众跳“达体舞”“甲搓舞”等,让民众身着民族服饰,品尝特色饮食,教群众唱民族歌曲,请彝族演唱组合表演等。 三、凉山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凉山州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凉山州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提高了人均收入,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理念与规划方案以及人才与资金的不足,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忽视文化内涵

当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席卷凉山后,彝族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但它该如何被消费?全球化意义的旅游提供了明晰的解释。旅游本是从原初的旅行开始,当旅行变成人类的一种消费行为—旅游的时候,民俗文化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一种商品、消费品。凉山州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时将民俗文化与商业运作结合起来,打造成民俗文化表演,推出大量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让游客观看斗牛斗羊,到彝族餐厅品尝特色饮食,殊不知在这种商业运作下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视了最重要的民俗文化内涵。很多游客在民俗游后仍然不明白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形成,他们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游客观看斗牛斗羊比赛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竞技的习俗以及比赛规则,彝族射箭的区别,漆器的传统工艺,彝族为什么爱火等等。这些这真正的民俗文化内涵在现今的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中被逐渐淹没掉了。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的变异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凉山州是个多民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传承与传播。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民俗文化已经失去了最真实的面孔,很多游客接触到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甚至一些民俗文化表演仅仅是一种商业表演。在这样的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产生了变异,失去了最真实的色彩。

(三)开发不全面,缺乏新意

民俗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凉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只着重开发了少部分项目,开发面狭窄,而形式上单一的模仿其他地区,如歌舞表演等,形式上缺乏新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