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研究生英语翻译(passageA)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6:14: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推进绿色革命——造纸业和气候变化

技术和环境一直无法兼得。一些环保人士仇视技术发展。大多数环境政策聚焦于价格、能耗和针对太阳能和风能的补贴。但是,太阳能和风能现在并非前沿技术。能够列入榜单的重大技术突破寥寥无几。前途最为光明的技术突破之一是碳捕获和碳存储,它可以中和化石燃料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挪威的蒙斯塔德原本正在建设一个碳捕获和碳存储的大型项目——但是挪威政府却突然叫停了该项目。

鉴于此,我们更有理由带着兴趣——和些许怀疑——来审视欧洲纸浆造纸企业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技术革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了。本周,这些企业宣布了一些富有创意的理念。如果这些理念被整个造纸行业所采纳,那么到2050年,造纸业的能源消耗将可以降低四分之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可以减少一半还多。这些理念将会检验各个公司发展的技术可以从多大程度上减缓全球变暖。

纸浆造纸业是一个能源消耗大项——从能耗角度来看,它是全球第五大工业用户。根据智囊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数据,这一行业在2005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5亿吨。但是,欧洲的造纸企业相对比较环保:贸易协会欧洲纸业联盟(Confederation of European Paper Industries)表示,该联盟的成员企业在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4600万吨。缺乏监管的纸浆作坊也制造了大量令人恶心的垃圾。位于俄罗斯贝加尔湖沿岸的一个小作坊多年以来一直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排放漂白剂。

面临着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要求,欧洲纸业联盟决定尝试技术改革,以观其能否带来大幅改善。该联盟成立了两个由科学家和商业人士组成的专门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位前CEO来领导(分别是欧洲第四大造纸企业Smurfit Kappa和第五大造纸企业Mondi的前CEO)。两个小组建立了一个常识资料库,原因是这一理念在于检验创造性想法,而不是专利信息。小组成员还从实行碳减排项目的企业那里寻求新想法,比如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最后,每个小组都提出了4个理念。评委会在11月27日评选出了获胜的一方。

要想造纸,你或者用机械磨碎木屑进而分离出纤维,或者用化学药剂来蒸煮木屑进而去除粘合纤维的木质素。之后,你需要用大量的水将纤维溶解,然后再把这些纸浆倒进造纸机,造纸机通过压榨脱水的程序生产出纸张。

获胜小组提出的方案是摒弃机械研磨和化学蒸煮的步骤。相反,它利用一种叫做低共熔溶剂的物质来溶解木材,并将木质素分离出去。低共熔溶剂可以自然产生:植物在干旱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溶剂。这些溶剂可以让造纸业从根本上变成一个生物化学行业,并将主要能源消耗降低40%。这种方法还可以产生有用的副产品,比如纯木质素(可用作大批化学制品的原料)和用于高端化学制品的某种纤维素。这个项目其中一项要求就是,专家小组提出的新理念不仅要削减成本,还要带来附加价值。

现在,造纸业消耗的大量能源都用于为纸张脱水这一环节。因此,让纸浆不再含水也可以削减能耗。两个小组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是用蒸汽来分离纤维(也就是减少水的使用)。另一个是让纤维悬浮在粘性流体之中,之后再通过改变纤维周围的粘度来排除流体。这一理念的灵感来源于企鹅。为了躲避水下的海豹,企鹅在游泳时会释放残留的空气气泡,进而在羽毛周围形成薄薄的一层空气,进而减少摩擦力。

目前,这些理念还仅仅处于实验阶段,并未用于商业生产。因此,它们是否有用还有待检验。

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最主要的教训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欧洲纸业联盟的马尔科·曼辛克(Marco Mensink)表示,“我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万分惊讶。”其中的一些理念不仅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能把能源密集型企业转变成新型企业,比如生化企业——纸浆造纸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其次,企业本身可以为抑制气候变化做很多贡献。它们并不需要等到政府敦促时再采取行动,尽管欧洲纸业联盟

希望欧盟能够为其基础研究提供资金。

最后,这一项目之所以非同寻常是因为各家公司在技术层面展开了合作。一般情况下,公司之间只存在相互竞争。纸浆造纸公司之间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研究通用的环保技术理念。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各个公司能够竞相执行这些理念。

植物育种家世界史 艾伦·B·贝内特

“杂交”一词来源于拉丁语hybrida,原指家猪与野猪的交配,可能与希腊词狂妄自大(hubris)有关,意指既骄傲又反自然令人愤怒。在杂交史上,诺尔·金斯伯里关于这一主题概念上的突破使人们接受,他们能够并且应该提高对植物的使用,正如科技突破使农作物改良成为可能,并且非常有效。金斯伯里(英国园艺师和作家),在文中很巧妙地将人类文化进化和植物育种的一千年历史连接起来,并在艺术和植物育种科学,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和政治这些不同的话题之间灵活地转换。他使我相信,至少目前相信,农业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在他描述灾难性的“疯狂的日子”里,也就是当前苏联植物育种由李森科统治时,他指出“曾有人暗示李森科事件对前苏联农业的影响,比其它任何因素的影响都大,并导致了共产主义的灭亡。”尽管许多金斯伯里的这种将植物育种的故事和人类文明相连接的想法,无疑会受到挑战,但这种刺激的精神食粮却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技术历史范畴。

植物育种的历史始于农业萌芽时期,当农作物在世界某一偏远的地方出现,它同时就在被改良。早期的农民认识到由于基因突变或偶然的杂交会出现独特的新品种。之后,有意或无意识地,农民会倾向于种植品种好的新品种。在几种主要农作物被改良之后,农作物改良之路就变得令人痛苦的缓慢了。金斯伯里提到这一时期农作物改良缺乏进展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人类是可以改变生物体的,是有方法可以将生物体向既定方向改变的。社会面临对农作物不断增大的需求,却发现这比征服新土地或发展经济都更加困难,因此政府选择扩充军队和投资贸易,而不是改进农业。几千年以来,通过改良农作物得到的收益甚微,根本无法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感受到。

17和18世纪发生了很多改变。在欧洲启蒙时代,研究人员试图了解自然并将其为人类所用。人口的增长和不断的城市化强烈需要农作物提高产量,人类为挑选出有用的新品种而进行的实验和出现的新概念成倍增加。种植技术在这一时期有所提高,领先于遗传学,而且新兴的植物学成了农业强有力的伙伴。杂交的实验过程发现了授粉(作用)的物理机理,定义了近缘种之间的杂交界限,并注意到了杂交优势现象。这一时代见证了系统化育种的诞生。

20世纪初期,有趣的作物栽培学(农学的一个分支)出现了。毫无疑问,达尔文和孟德尔的工作为植物育种奠定了科学基础,并直接使得植物育种在过去的一百到一百五十年间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金斯伯里指出,孟德尔为选择育种的可预见性提供了框架,也许最重要的是,能解释设计和评估育种实验中各数据的作用。金斯伯里用了几章的内容描述了迷人的20世纪,如何努力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可靠性和营养价值。关于其它话题,他论述了玉米的崛起,第一代杂交的实现,诱变育种,跨物种交叉,基因渐渗现象和绿色革命,还有基因资源保存和知识产权挑战,这些现在都是植物育种行业内非常重要的内容。

植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充斥着争论,常有有趣的名人卷入其中。例如, 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乔治?比德尔和保罗?曼格尔斯多夫两位最卓越的植物遗传学家关于玉米改良的争论。他们十几年的争执最终以比德尔退休后的赞成而告终。(比德尔退休后,花时间研究了两代50000个墨西哥类蜀黍玉米并做出评价)。金斯伯里还将许多其他人的个性肖像编织进他的历史传记。有些是众所周知的,比如威廉?贝特森,英国孟德尔遗传学说的主要倡导者;利伯蒂?海德?贝利,在康奈尔大学将农业科学发展为应用学科;路德?伯班克,凭直

觉做事的繁殖者和表演者;还有“约翰尼苹果佬”,苹果酒供应商。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并不被人所熟知的业内人士:例如维尔莫瑞斯家族王朝 (Vilmorins法国;主营谷物),华莱士(Wallaces爱荷华州;主营玉米),安东尼·杜谢恩(Antoine Duchesne 18世纪法国植物学家,研究草莓),和罗兰?贝芬(Rowland Biffen英国植物学家,第一个将孟德尔遗传学应用于改善农作物,尤其是小麦)。

有趣的是,贝利还发明了术语“植物育种”,并培养学生“基于可靠的科学原理进行实践研究”——这才仅仅发生100多年前。学科和职业是上一世纪前七十多年里发展迅速的领域,但有信号显示,学科和职业现在面临公共投资减少和毕业生培训机会下降的压力。大部分植物育种的学科兴趣转向植物分子生物学,职业兴趣转向农业生物技术。金斯伯里没有提基因工程的贡献就停止了他的叙述。但他并没有忽略农作物的基因工程,而是将当前的遗传技术放在了植物育种史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之中。杂交提供了植物育种历时性的信息,是其与社会,与文化演变和促成这段历史的人的接口。金斯伯里的记录应该是那些准备未来成为植物育种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学生的必读刊物。幸运的是,这一要求也许是多余的,因为这本书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许多科学家和读者会自行各取所需。

什么是博物馆?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解释,“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非营利,永久性的服务于社会及其社会发展的机构;其宗旨就是致力于教育、学习和娱乐的目的,来获得、保存、研究、交流和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遗产及其环境。” 为什么需要博物馆?

每当我们走进一个博物馆,徜徉在各个展室时,我们就在进行着一次完美的旅程。这是一种灵魂的旅行,它让我们回到人类的起源,由此拼凑起人类在其整个历史行程中集合起来的共性。然而,在这永远是独特而迷人的旅程中,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面,每个艺术品和每个对象都是不完整的部分和局部的展现;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的碎片,但却向我们还原着真相的痕迹。 “博物馆”这个词的起源

“博物馆”这个词从何而来? 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的名词 museion,或者说是“寺庙、神社或缪斯们的座位”之意----缪斯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是她们启发了所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她们的最高精神激励着人类的智力活动如诗歌、演讲、音乐、历史、数学和天文学。最初缪斯的座位可能是在山上或森林中,而不是在一座建筑物中。

当名词museion用于指建筑物时,它是用来表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馆的;亚历山大博物馆是一个宗教机构,在其中学习和研究是被置于缪斯的保护之下的。这个博物馆建于公元前3世纪,里面包括学术界的文人和科学家们的住所,供阅读、学习和交谈的大小房间和门廊;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尤其还包括著名的图书馆这一伟大的文化机构。所有这些都是在托勒密王朝执政时倡议建立起来的,它提供了研究当时整个地中海区域的文化参考,这其中尤其包含着缪斯庇护下的专用领域和用于教学与研究的建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开办他们自己的学校,称之为Academy和Lyceum (学院和学会),将之作为祭祀缪斯的地方。 博物馆作为一个机构的诞生

博物馆有着遥远的起源,作为一个机构存在已经根深蒂固。这是由于我们具有收集各种各样东西的倾向,甚至冒着这些东西在历史长河中被损坏的风险,于是博物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第一批艺术收藏品无论是在古埃及还是希腊都有其宗教内涵,例如,寺庙和墓穴中表达崇拜的物件。在罗马时代,随着大的军事征服和大量罗马战争战利品的到来,世俗的收集活动就开始了。那时,高档住宅和别墅,寺庙和门廊到处充斥着艺术作品,尤其是起源于希腊的艺术品。这是通过史料和考古发现得以证实的。例如,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描述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