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推荐下载】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3: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关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

交往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始终。马克思主义 的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视 界。将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阈,对我们转变思想政 治教育方式、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多元主体;范式;差异性;生活情境

人们的交往实践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而在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 交往实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 活动,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丰富精神世界为目的交注实践活 动。将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引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和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解决当前思 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交往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

“交往实践是指多元主体间为改造共同的中介客体而结成物质交往 关系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是从人们物质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关系中抽 象出来的,它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和自 然界之间的生产实践活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实践本质上就 是具有交往性的实践。

“交往实践观,就是将交往实践作为理解世界历史即全球化的本性、 基础和一以贯之的主线的哲学观念,其本质是一种世界历史观。”马克思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主义的交往实践观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交往实践具有“主体——客体——主体”相关性模式。传统 的实践理论是建立在“主体——客体”框架或单一主体观的基础上,这种 框架中的单一主体观忽视了“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前提,忽视了“他人” ,排斥社会主体间的差别,忽视了主体间关系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制约和影 响,容易导致“个人中心论”。后现代实践观以“主体——主体”的框架 为基础,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的色彩,撇开了客体中介,消解了主客体关系, 在这种交往模式上,主体际关系实际上难以直接建立,容易走向虚无主义。 交往实践观是传统实践观和后现代实践观的统一。交往实践观认为,“主 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和相关律决不是相互脱离、相 互冲突的双元过程,它们是以实践客体为中介而联结起来的诸主体模式, 在交往实践中,任何单一主体对客体的改造,都不过是“主体——客体— —主体”结构的一个片断和环节,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同时就承载、实现 着“主体——主体”交往关系,并受其牵引和制约。另外,客体既不是脱 离主体关系的孤立存在物,而是诸主体间物质交往活动的中介,“主体— —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建立与实现,必需借助于客体中介才能完成。 (二)交往实践是一个双向建构、双重整合的过程。交往实践一方 面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现实过程,发生“主客体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实 践中建立和改变“主体际关系”。交往实践不但发生主客体双向变换过程, 而且还在主体间运转,发生双重整合过程。主体对客体的改造过程,表面 是看来是主体客体化、对象化过程,实际上不过是通过客体的中介而实现 的主体际交往过程,是通过中介客体的联结而打入社会化普遍交往网络的 过程。

(三)交往实践具有诸主体性或主体际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和历 史是多元主体间交往实践的关联体系,它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强调多元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主体的存在意义。同时,交往实践是发生在各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和活动, 在现实的交往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 (四)交往实践具有差异性和互动性。交往实践中的主体是多元主 体,是人或人群的结合体,因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各个个体或群体 在空间上具有分离性的特点,主体间在文化和价值观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 征,体现出差异性。在交往实践中,交往的每一个主体都通过交往向对方 施加影响,同时又作为客体接受对方的反作用,形成多极主体间相互影响、 彼此渗透的交流活动过程。

二、交往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思想政治教育是 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 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活动,“交往” 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交往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 的基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是指导性教育、教育 科学实验还是自我教育,归根到底都是交往实践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视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体——客体”二分的思维范式,将思 想政治教育者看成是教育主体,学生看成教育客体,强调教育主体对客体 的改造运动,学生的价值观主体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和排斥,容易走向 单向的“输出——接受”的灌输式教育,容易变成被动的“刺激——反应” 教育关系。而交往实践“主体——客体——主体”的思维范式,强调多极 主体的存在意义,不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两极摆动过程的抽象化。它 将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教育的主体,而社会生活、教育内容等是教育中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