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19:29: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英译

摘 要:由于地域、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姿态,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民俗风情等条件都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使其在原料选取、口味偏好、烹调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着眼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菜单命名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中西菜单翻译面临的问题与瓶颈,提炼出更为精准适宜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使中国菜单更科学合理地被西方友人理解接受。

关键词:饮食文化;文化差异;中餐菜名;翻译手法 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载体。随着国家博物馆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国博餐厅成为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首要窗口。长期以来,许多到中国畅游的外国游客都以能享受到正宗地道的中国美食为主要目的,中餐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合理准确的菜名翻译不仅可以使国外友人正确理解菜单所要传达的信息,而且还能使中华美食在他们心中留下美好印象,

进一步促进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然而,由于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中餐菜单的英译会产生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向西方用餐人士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如何更精准传神地翻译中餐菜单,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了解中式菜肴的内涵,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才能使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二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林乃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也是一种广谱文化,反映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现状,是一种日常可见可闻的身边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衍生出不同的饮食文化,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探究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内在渊源,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中餐菜单的英译问题,从而使西方友人更便捷直接地理解并接受中餐菜名。首先,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烹饪方式、进餐方式和菜式命名等几个方面浅释中西两种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不同

西方的饮食观念偏重理性与科学,他们在意每餐食物的营养价值,力求通过一日三餐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热

量和维生素,讲究各种营养搭配科学合宜,能量供给恰到好处。而对于食物的色、香、味、形则退居其次。相比而言,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的是味感美学,是视觉、味觉、触觉三者调和圆融的“意境”,而对食物的营养搭配不太讲究。同时,繁缛的烹调方法也加速了食物营养的流失,使得中餐的营养价值稍打折扣。 (二)饮食内容不同

西方人的饮食以荤食为主,喜爱使用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作为主料,蔬菜则作为辅料出现。这与西方人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特点紧密相连。而中国受农本经济的影响,在饮食内容方面,以五谷为主食,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 植物类菜品在饮食结构中占着主导地位。据植物学家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三)烹饪方式的不同

这是中西餐饮的一大差别,也是饮食文化差异的隐形因素。烹饪方法的差异又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料的粗加工,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基础就是原料的粗加工。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丁(dices)、泥(mash)等几种形状;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除有与西餐相同的几种形状外,还有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粒(grains)、末(mince)、浆(thick liquid)、汁(juic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