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评析 .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0:0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xx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7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一次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地面、墙面或动物的背壳等,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从而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 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操作、欣赏和设计初步理解图形密铺的意义。 2、能运用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具准备

五种平面图形,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理解

1、欣赏生活中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看吗?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

师:是的,它们有一种规律的美,特别是蜂房,它不仅美丽而且奇妙。它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奇妙的图形。(板书:奇妙的图形)

师:下面请同学观察这几幅图片,思考一下,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问题: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图形铺成的?(板书:平面图形)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无空隙 不重叠)

师: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板书:密铺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界。

2、说说生活中的密铺图形

师:既然密铺的图形奇妙而美丽,生活中肯定还有很多,平时你们在哪里也见过类似的图形?

[评析:先通过实物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通过比较和交流,认识了图形密铺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

二、操作与探索

活动一:一种平面图形密铺

师:学校要在教室的地面铺地砖,现在有如下形状的地砖(出示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三角形、圆、正五边形等图形),如果让你选择,你想选择哪种?

错误!未指定书签。 学生自由选择。

师:猜猜看,你选择的图形能密铺吗? (1)学生猜测

师: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猜测得对不对呢?咱们来试一试吧!

(2)学生拿出课前剪下装入小袋中的课本第121页的图形分组操作。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拼一拼,由组长带头分工进行,如甲同学拼平行四边形,乙同学就拼梯形……,最后四人一起观察拼出的图案,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

(3)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选择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能密铺?为什么圆不能密铺?(巩固密铺概念)

小结:梯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能密铺;圆、正五边形不能密铺。为什么圆和正五边形不能密铺呢?这个内容以后将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资料,自主探究。

[评析: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进行密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特点。同时提出为什么圆与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后去查资料进一步研究,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活动二:两种平面图形密铺

师:正五边形不能密铺,但它们之间的空隙能不能用另一种图形把它铺满呢?它是什么图形呢?(平行四边形)我们又知道了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称为密铺。(板书:两种)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七巧板。

看一下,七巧板表面这个图形属于密铺吗?这个图形是由哪几种图形密铺而成的?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一个平面吗?

(1)演示几幅作品,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

要求:拼一拼 四人一组,将七巧板放在一起;用其中的两种图形密铺一个奇妙而有趣的平面。将所铺图形放在一张纸上。

(2)分组操作,展示汇报交流。 师: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师:原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一个平面,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平面,为什么呢?(学生口答)

[评析:教师在学生掌握了一种图形密铺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自主设计,进一步学习用两种图形密铺的知识。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表现了自己对图形美的感悟力和想象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创作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