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20:17: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吴学能,学号:

调查对象:留守儿童 调查地点:黎平县胜利村十组 调查时间:2013.7.21至8.1

一、 调查背景

我国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今年人民网报道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例约为3比1。由于受到经济条件不同的影响,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以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以追求经济为目的农民工,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根本不可能承担的其大城市里孩子读书的诸多现实问题,如高昂的住房、教育、生活等费用问题,再加上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工作不稳定,经常处于流转状态,不说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就是孩子们需要的最起码的稳定都是问题。因此,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本身就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

条件,而来到城市谋生的他们,不可能再用高昂的经济代价,将孩子带在城市上学,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孩子单独留在农村生活、接受教育,留守儿童由此产生。

二、 问题分析

通过进行走访调查,得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当他们出现心理困惑、遭遇学习困境、面临生活困难时,几乎得到远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之外父母的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主要困难,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的群体规模也会随之继续扩大。如今的城市建设离不开辛勤工作的农民工,在工地,一个个农民工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他们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对孩

子的“舍弃”更多的是无奈地选择。长期的亲情缺失,代管不力,“留守孩”出现一

系列留守综合征:厌学、性格孤僻、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在大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亲人照看,由于年龄较大,又大部分属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的文盲,平时只能勉强照顾孩子的起居,通过了解,留守儿童厌学、弃学现象普遍,近一半孩子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有些家长一会儿把孩子放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儿寄住到叔伯家,使孩子从小心理就不平衡,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得不到适应。通过走访调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到位,于是出现了厌学情绪增加、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现象。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忧郁多疑、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生活、心里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

留守儿童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城市,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许多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