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1:20: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的系统建设。但班级授课制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相同年龄的儿童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相同,所以对相同年龄的儿童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要求教授同样的内容,并以同样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评价。这就注定了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种下了教育的一系列祸根:非针对性、去个性化等。因为对个性的消磨,也就是对创造性的消磨。所谓创造性首先在于差异性,在于与众不同。差异性没有了,创造性的基础也就没有了。

班级授课制的另一个祸根在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消磨。

在消磨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传统教育顺带种下了第三个祸根——师生间的尊卑差异。

二、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消除这些祸根,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第三,信息技术将改变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活动退居次要地位,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将完全分离,智慧与人格也将不断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这些变化,将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 把握信息技术,首先要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种种误解,对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这里存在着的第一种误解是,认为信息技术与我们已经熟知的电化设备一样,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以电脑为核心、以网络为纽带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和对教育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估计不足。

在这里存在着第二种误解,即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的原理,所以有极大的畏难情绪,有一种非我辈所属的自卑心理。

三、网络时代的教师

教师优势的丧失与教师功能的突现并行不悖。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在知识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将逐渐丧失,面对每天排山倒海压过来的新的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快的特点,教师反而会处于劣势。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不重要了,并不表明教师功能的丧失。恰恰相反,由于教师可以从次要的知识和信息传授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真正的功能,教师之为教师的功能,才更加凸现出来。

使知识转化为智慧。传知已不重要,启智才是良师。要培养学生的智慧,教育就要有相应的措施。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这就是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转变。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源,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学会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知识是现成的,可是知识的获得却是孜孜探求的结果;知识本身是多变的,可获得知识的方法却是少变的,因此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按照传统的观念,知识是永恒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再无所求。可是知识更新的历史却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知识的本质不但不是永恒,恰恰正是打破永恒,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疑知的态度,对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非常重要。知识经济的根本推动力在于知识的创新,所以创知的精神和相应的创知能力,是启智教育的最高目标。

使文明积淀为人格。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明的成果,但却不能使其内化为人格。人格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内涵,人格不是教导出来的,更不是信息技术传递得出来的,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在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否根据社会、市场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重塑自己,又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形成有原则的适应性;是否具有强烈的竞争能力,又懂得社会协作的本性和协作的技能,形成有协作的竞争性;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又牢牢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形成有继承的创造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能否理解、尊重、包容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目标,又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形成有理想的包容性。这些是任何技术

所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独特使命。

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

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

第6节 走进体育 一、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体育精神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冒险精神的培养,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形成。

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 有运动不等于就有体育。

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前提,也并不能延年益寿。 体育不走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 二、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保持动物原始动力的冲动,而又纳入文明的轨道。 原始动力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是自发性,是自由自在的放纵。人类的这种不受限定的野性,也许正是突破陈规、不断创新的精神来源之一。

原始动力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攻击性。体育,提供了相互攻击的对象,提供了最佳的培养途径。

原始动力的第三个基本特点是情绪性的、非理性的超越。 体育是有力量的运动,温文尔雅的活动代替不了体育。

体育是不规则的运动,规则只是为了使人的力量得到更自由、更奔放的表现才设置的。

体育是为争第一、为超越的运动,谦让也好,友谊也罢,那是表演,不是体育。 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 第7节 感悟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

我们的表达方式越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入。所以语言的丰富程度、语言的掌握程度,标志着人类的文明程度,标志着个人的发展程度。在丰富多样的语言中,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艺术的语言,诸如绘画语言、音乐语言、舞蹈语言、雕塑语言、建筑语言等等,它们是我们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艺术语言悬广种世界语言,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艺术教育的价值远远不仅是一种技巧或装饰,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境界。从长远的功利价值看,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深化的角度看,与其他我们熟悉的语言相比,谁能说清楚孰轻孰重、谁更能反映人的本性呢?

二、艺术教育是感悟教育

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是要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某一艺术所蕴涵的基本意义。 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最有效的办法,首先得听懂或看懂它们,首先是能够感受它们。可以这么说,听懂或看懂了艺术语言,就或多或少地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而不能听懂或看懂艺术语言,想要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势必成为一句空话。就和我们的生活语言一样,总是先听懂才会说,才能拿它来交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忽视甚至放弃了听懂或看懂这一感受和欣赏的阶段,试图一步达到运用的水平。结果虽然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了不少艺术类课程,也会唱几首歌、画几幅画,但并不能感受艺术作品。

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的还是对艺术教育的观念问题。学会听懂或看懂艺术语言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会听懂和看懂艺术语言更重要,也更现实。所谓听懂和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到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等艺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而艺术教育对艺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我们现在的艺术教育之所以难以令人满意,关键就在于把听懂和看懂艺术语言与运用艺术语言的轻重和先后颠倒了。

三,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表现手段,它不是摆事实,不是讲道理,不是客观描述,它是感受的叙说,是情感的抒发,是主观的表现。艺术的核心是情,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

但感情和科学毕竟是两回事。而感情对于艺术来说却是一回事。艺术与情感分离开来就不再是艺术了。我们现在所进行的许多艺术教育丢失了感情,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这样的艺术教育实际上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艺术中知识与技巧的教育。

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沟通艺术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艺术教育成功的内在保证。 第三章

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理想

第1节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特别是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决定》开篇对我国教育的估计是相当严峻的。我国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但历史的发展太快,相对于历史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滞后了。我们知道,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未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能,“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这种“影响”,来自于教育体制、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但首先是因为教育观念的滞后。《决定》号召全党、全社会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同时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