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中级综合知识1-5章全套笔记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6 16:08: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品文档

质量工程师中级综合知识全套笔记(1-5章)

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

第一节 质量的基础知识

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要求、顾客、体系、质量特性等) 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 熟悉质量概念的发展

一、质量的概念

质量活动的产生: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

质量管理活动:围绕着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 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

1、质量的概念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可以有各种类的特性,如: 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

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 行为的特性,如:礼貌;

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

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 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A. 特性可分为固有的和赋予的

固有特性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 固有与赋予特性的相对性:不同产品的固有特性和赋予特性不同,某种产品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种产品的固有特性(转换)。

(2)关于\要求\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明示的:可以理解为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 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如\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

-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有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行识别,并做出规定。 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

要求要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需要指出,可以采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

(3)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

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顾客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 质量的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体现,质量的比较应在同一等级基础上做比较。 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和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

2、质量相关的概念

(1)组织: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2)过程: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织。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3)产品: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种类:

服务:服务是无形的,通常是在组织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如:商贸、运输;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是具有计数的特性,可以分离、可以定量计数。如:发动机零件、电视机;

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一般是连续生产,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粒子、线状、块状或板状等。如:润滑油。

(4)顾客:顾客是指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或个人。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5)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6)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质量特性,将\要求\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它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环境、经济性和美学性。质量特性有些是可定量的,有些是不能够定量的,只有定性,实际工作中,将不定量的特性转换为可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质量的适用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的基础之上的。 产品质量特性分为:

内在质量特性:如结构、性能、精度、化学成份等; 外在质量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 经济特性:成本、价格、使用费用、维修时间和费用等;

- 2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商业特性:交货期、保修期等; 其它特性:安全、环境、美观等。

第二章 供应商与顾客关系管理

第一节 供应商管理

掌握供应商(供方)与供应链的概念 了解供应链发展

熟悉组织与供应商关系的典型模式

了解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互利的供方关系”在供应商管理中的体现 掌握供应商选择的质量控制方法 熟悉供应商管理的契约要求 掌握供应商业绩评定方法 了解供应商动态分级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商与供应链

供方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本书中将其定义为供应商,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产品的零售商或商贩,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组织放弃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结成利益共同联盟,从而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组织再到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贯穿于全过程的“链”,由于“链”上相邻节点的不同组织以供需关系,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

供应链,有时被为价值链,包括顾客、供应商、过程、产品以及对向最终顾客交付产品和服务有影响的各种资源。

供应链管理通过计划、购买、制造、移动和销售等活动,来产生两方面效应: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有效的供应链可为组织带来以下利益: 1、在供应链范围内改进战略、作业及财务绩效。 2、降低成本,有效管理周转资本。

3、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的有效管理。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易效率

5、创造顾客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顾客创造价值。 6、增强平衡供需关系。

(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1、传统物流管理阶段:集合了运输和仓储两大职能。

2、现代物流阶段:增加了制造、采购和订货管理职能,辅以EDI、世界范围的通信和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

3、同步一体化供应链阶段:在原有供应链两端分别增加了供应商和顾客。一体化供应链涵盖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管理。

(三)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因素

1、 关注顾客。始终把最终顾客的需要和期望视为最重要的,并尽力识别和理解最终顾客

- 3 -欢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