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23:22: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实验五 活性污泥生物相的形态观察
一丶目的与要求
1.观察活性污泥的性状和微生物种类; 2.测定污泥沉降比;
3.初步判断污水生物处理的净化效果。 二、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中生物相较复杂,以细菌、原生动物为主,同时还有真菌、后生动物等。某些细菌能分泌胶粘物质形成菌胶团,进而组成污泥絮绒体(绒粒)。在正常的成熟污泥中,细菌大多集中于菌胶团絮绒体中,游离细菌较少,此时,污泥絮绒体可具有一定形状,结构稠密、折光率强、沉降性好。原生动物常作为污水净化指标;当固着型纤毛虫占优势时,一般认为污水处理效果较好。丝状微生物构成污泥絮绒体的骨架。少数伸出絮绒体外,当其大量出现时,常可造成污泥膨胀或污泥松散,使污泥池运转失常。当后生动物如轮虫等大量出现时,表明污泥极度衰老,净化处理效果差。
三、实验材料和用具
1.星沙污水净化中心的活性污泥
2.量筒(100mL)、载玻片、盖玻片、滴管。 3.显微镜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测污泥沉降比(SV30)
肉眼观察,取曝气池的混合液置于100mL量筒内,直接观察活性污泥在量筒中呈现的絮绒体外观及其沉降性能(沉降30分钟后的污泥体积)。
(二)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
1.制备水浸片 取活性污泥混合液1~2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制成水浸标本片。
2.显微镜观察
(1)低倍镜观察 观察生物相的全貌,要注意污泥结构松紧程度,菌胶团和丝状菌的比例及生长状况,观察微型动物的种类及活动状况,并加以记录和作出必要的描述。
①污泥絮粒 污泥絮粒性状是指污泥絮粒的形状、结构、紧密度及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镜检时可把近似圆形的絮粒称为圆形絮粒,与圆形截然不同的称为不规则形状絮粒。絮粒中网状空隙与絮粒外面悬液相连的称为开放结构;无开放空隙的称为封闭结构。絮粒中菌胶团细菌排列致密,絮粒边缘与外部悬液界限清晰的称为紧密的絮粒;边缘界线不清的称为疏松的絮粒。实践证明,圆形、封闭、紧密的絮粒相互间易于凝聚、浓缩、沉降性能良好;反之则沉降性能差。
②丝状微生物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数量是影响污泥沉降性能最重要的因素。当污泥中丝状菌占优势时,可从絮粒中向外伸
展,阻碍絮粒间的浓缩,使污泥SV30值和SVI值升高,造成活性污泥膨胀。根据污泥中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比例,可将丝状菌分成如下五个等级:
0级:污泥中几乎无丝状菌存在; ±级:污泥中存在少量丝状菌;
+级:存在中等数量的丝状菌,总量少于菌胶团细菌; ++级:存在大量丝状菌,总量与菌胶团细菌大致相等; +++级:污泥絮粒以丝状菌为骨架,数量超过菌胶团而占优势。
五、实验报告
将镜检结果填入下表:
采样地点:星沙污水净化中心 采样时间:
絮体形态 絮体结构 絮体紧密度 丝状菌数量 游离细菌 优势种动物名称及状态描述 圆形、不规则形 开放;封闭 紧密;疏松 0;±;+;++;+++ 几乎不见;少;多 其它动物种名称 污泥沉降比(SV30)
2.根据活性污泥的性状和动物种类判断污水生物处理的净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