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1 23:58: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贵州省贵阳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8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案卡上。

2.回答单选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单选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众以怎样的自觉去对外展示、塑造自己国家的文化形象。两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文化建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

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日新为道”的“日新”追求,“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 “去故取新”的更化勇气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5日《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他者”与“自我”对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

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虽不相同,但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

B.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建成并完善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

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将文化信息传到村一级。

C.在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的态度上,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沉

浸其中陶醉不已者有之,对其表现出轻视与不屑者亦有之。

D.中华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保持创新的传统,不断地丰富自我,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

己的智慧,因而和世界不同的文化体系进行着良好的交流互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逐层分析了认知当代中国文化形象所需的五个维度——根

基、灵魂、持守、创新、气度,引人关注与思考。

B.文章在论述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时,采用了并列结构,对每个维度又以总分的

方式进行了论证分析,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

C.文章以当代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以尊重的事实,来证明持守优秀的传统

文化对彰显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性。

D.“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

民族及其文化历来都追求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关注国家文化建设,有助

于我们认清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

B.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

人们追求的文化精神的根本。

C.塑造中国良好的文化形象需要创新精神,这既要表现为对自身的超越,也应表现为

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

D.在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学会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