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精品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7:3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思政课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一、思想政治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概念界定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一个任务所表现出的素质,基于不同的活动因素,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有所不同。能力总是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它是人们达成目标所必须的条件和水平。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教学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思辨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是实现认知转化的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次次社会生活的锻造,向社会生存发展能力有效转化的能力。它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要素,也是人的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包括以下类型:1.社会交往能力。如:除在校园中与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能力以外,还包括在校外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交往。2.社会调查能力。如:学生深入社会,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的社会问题相结合的能力。20 × 20

3.报告和讲演能力。如: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语言展示自我的能力。4.初步的科研能力。如:在调查研究后,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的能力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思想政治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传授,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目前,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就是生产和传递知识的师傅,只是一味地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牢记在心,以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掌握知识与现实生活及自身的实际相脱节,造成了课堂教学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只注重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忽略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东西与生活的联系,不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2.对蕴含社会实践因素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入。思想政治课教材20 × 20

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可供教师加以充分运用。然而,一些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常常只是看到内容的表面现象,将自己看到的东西笼统地说给学生,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还有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上存在问题,他们忽视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主要采用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忽视教材中蕴含实践因素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动力。3.对实践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重视。尽管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际中,有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会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还有一些教师即使会用也不愿意去尝试,他们害怕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拖慢教学的进度,甚至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用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运用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