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教学大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2:00: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

课程编号:080703041010 学时:40 学分:2.5

适用对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三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混凝土结

构设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单层厂房排架结构和框架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掌握上述结构的的组成、布置、受力特征、荷载计算、内力分析、设计要点和构造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2)教学要求

能综合运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A》等先修课程中学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和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

(2)掌握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掌握多层房屋框架结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十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 基本内容:

10.1 概述

1

10.2 预应力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的计算

10.3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 10.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10.5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

2.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掌握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抗裂验算,施工阶段验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理解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施工阶段验算;理解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预应力轴心受拉及受弯构件的计算。 难点:预应力轴心受拉构件应力过程分析及计算公式。

4. 教学建议:

着重讲授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注意有条理地说明轴心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抗裂验算,施工阶段验算,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十二章:单层厂房

1. 基本内容:

12.1 单层厂房的结构形式、结构组成和结构布置 12.2 排架计算 12.3 单层厂房柱 12.4 柱下独立基础 12.5 吊车梁

2. 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单层厂房的特点,结构组成和布置,传力途径;掌握排架内力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荷载组合和内力组合,横向变形验算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的结构布置和构件选型方法,排架的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和内力组合,排架柱及柱下基础设计。

难点:排架的内力分析及荷载组合。

4. 教学建议:

着重讲授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的结构布置和构件选型方法,排架的计算简图、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和内力组合,排架柱及柱下基础设计。注意有条理地说明排架的内力分析及荷载组合。

第十三章:多层框架结构

2

1. 基本内容:

13.1 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

13.2 框架结构内力与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

13.3 多层框架内力组合

13.4 无抗震设防要求时框架结构构件设计 13.5 多层框架结构基础

13.6 现浇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示例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框架结构体系和布置;掌握结构荷载和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荷载效应组合及设计;掌握框架梁、柱截面设计和构造;掌握框架梁、柱,基础设计和构造。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框架结构内力与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无抗震设防要求时框架结构构件设计,多层框架结构基础。

难点:多层框架内力组合。

4. 教学建议:

着重讲授多层框架结构的组成与布置,框架结构内力与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无抗震设防要求时框架结构构件设计,多层框架结构基础。注意有条理地说明多层框架内力组合。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总学序号 教学内容 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课外实践 注 其 中 课外辅导/ 备 1 2 3 第10章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第12章单层厂房 第13章多层框架结构 总计 16 12 12 40 16 12 12 40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极强。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黑板板书为辅。作业及习题以课后习题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学习本课程需注意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