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5 2:1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12小题共24分)

题号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 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京杭大运河

B.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 A.岳飞是北宋的抗金名将

B.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被投降派杀害

3.“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精.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 A.副宰相

B.通判

C.节度使

D.转运使

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一项历史工程的赞颂。此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一统 C.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D.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6.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C.颜值备受推崇

B.重文轻武传统 D.选官注重才学

第 1 页 共 10 页

7.台湾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府

C.理藩院

D.澎湖巡检司

8.下面哪项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A.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 B.天灾人祸,战火连绵

C.唐玄宗任用奸臣,朝政腐败 D.唐朝内地兵力空虚

9.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时期。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10.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C.繁荣与开放

B.分裂走向统一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11.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C.隋朝的科举制

B.秦朝的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

12.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 C.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填写T,错误的填写F,每小题2分,共6分) 13.隋文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判断对错)

14.宋朝时流行“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判断对错)

15.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判断对错) 三、综合题(16题7分,17题4分,18题9分) 16.(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第 2 页 共 10 页

(1)材料一赞颂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一赞颂的历史人物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这次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元宣政院印

(3)材料二中的印章体现了对哪一地区的管辖?并举出元朝对东南地区进行管辖的史实,这有何历史意义? 17.(4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江南为之盛国矣”。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材料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18.(9分)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

第 3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