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浅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2:2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浅析

摘 要: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向城镇的转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城镇化的来源是城市化,城市化是1867 年西班牙一位工程师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首次使用“城市化”的概念。鉴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城镇化”更适用于我国国情。关于公共服务能力的探究,十八届三中全会工作报告指出今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政府成为“有限政府”,更多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做到“管”“放”联姻并行。

关键词:城镇化;公共服务;应对方案

政治活动在现代社会变得多样化,政府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多元化的利益集合,配合适应这个新形势,政府要适时改变角色,作为各种矛盾的调解者,需要具备新的管理技能和解决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在充分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同时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很重要。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上,我国政府面临各种困难及挑战,本文将为大家浅析在城镇化过程中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

在过去30多年里,我国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这种“重物轻人”的发展模式并不健康,城镇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同时遇到难题。城乡一体化的主题是以城市为中心、乡村为基础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途径,这一举措也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见,基层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基本职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政府向“服务型”转型的趋势越发迫切。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财力不足

随着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用于公共服务的费用逐年增加,尽管上级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和转移支付划拨财政资金,然而,一直以来我国财政偏向投资经济建设,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较少。而且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因为现行考核体制,更多的基层政府更愿意搞见效快的“面子工程”,基于此,大量的财政拨款被更多地运用于经济建设,自然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就显得捉襟见肘。

(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下,各级政府扮演着包办者的角色,取代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是主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许多本来可以而且应该由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也被纳入到政府的直接管理范围之内。

另一个方面,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以及政府的垄断,一些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信息不对称,很难通过有效的渠道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这也就导致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层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严重不足,进一步造成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等多种问题。 (三)基层文化教育投入较大,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助。目前,在大多城市已经建立起了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建立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但是,农村却只享有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三种,农村社会保障一直处于种类少、覆盖面窄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农民工来说,普遍缺乏社会保障。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将农村人口逐步转向城镇,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四)基层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无处表达

随着逐步推进的城镇化,基层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