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6:13: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观经济学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或服务自身的当前价格: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和行业之间转移 (2)其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现在和将来的供给 (3)生产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预期价格: (4)生产成本:与利润有直接关系

(5)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产量和成本内部负相关 (6)自然因素:自然灾害(非人为控制) 2、两种不同性质的供给变动 (1)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定义——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由价格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一条既定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运动 (2)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定义——价格不变情况下,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实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其它因素变化引起的厂商对商品供给量的变化 图形——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变化——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供给变动而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

PPcPbPaOabcSPS2S0S1P0QbQcQQa(a)OQ2Q0(b)Q1Q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 一、几个重要概念

1、均衡(Equilibrium):

(1)定义:经济中的相关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达到相对静止的一种状态 (2)实质:相对稳定的静止 不存在改变当前状态的内部因素

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具体:市场价格使得该商品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的状态 即消费者正好买到该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生产者也正好卖出该价格下自己愿意售

出的商品数量(市场出清)(Market Clearing)

2、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

(1)均衡价格: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和生产者提供该种商品的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市场出清

价格(Market-clearing Price))

商品试产供给和需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状态时,即市场上供给量恰好等于需

求量时的市场价格

11

微观经济学

(2)均衡产量: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即需求量或供给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价格水平下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的供给量 (3)特点: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

反映在几何图形上被称为均衡点,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二、供求均衡形成过程与供求法则

1、供求均衡形成过程:静态分析-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差距至均衡点(差距导致变动) (1)商品价格处于较低价格水平:市场实际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短缺,存在超额需要,卖方市场(卖方主导市场)

消费者——因得不到自己满意的需求量而考虑出更高价格以买到自己需求数量的商品 生产者——因价格升高而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

结果——价格提升,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至均衡状态 (2)商品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供不应求——商品过剩,存在超额供给,买方市场(买方主导市场)

生产者——试图通过降价吸引消费者,降低产量使得自己的商品全部售出 结果——价格降低,消费者需求量增加,生产者供给量减少至均衡状态

静态分析PP1PeP2H超额需求供过于求F超额供给GSEK供不应求DOQ4Q2QeQ1Q3Q均衡价格的决定 2、供求法则:

(1)定义: 市场上商品价格的调整,最终会使得供给与需求相等,使用实际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2)具体:市场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市场均衡状态,同时使市场实际价格最终趋向于均衡价格,

需求量和供给量也最终趋于相等

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定义——消费者消费商品时愿意且能够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差额所代表的利益(者为

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原因——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以美元表示)都大于其价格

边际效用递减律,消费者根据对具体产品或服务边际效用的评价而愿意支付的价格,经

常高于他们实际支付的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价格

计算公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

12

微观经济学

PD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PSP*P*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0Q*Q 0Q*Q (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定义——生产者供给商品时实际提供的价格与愿意PSD供消费者剩余且能够提供的价格之间差额所代表

求的利益

均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

衡P*实际成本

时本质——企业赚的利润 卖方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的收益 经济地租 利生产者剩余 厂商生产一种产品的总利润加上补偿给要素益所有者超出和低于他们所要求最小收益的数量

Q*0(3)市场总剩余 Q定义——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

计算公式——生产者剩余=卖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一买者的实际支付+卖者得到的收入一卖者的实

际成本=买者的评价入一卖者的实际成本

第三节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三、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PP1P0P2E2E0E1S第三节供求均衡及均衡价格、均衡产量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的情况PP2P0P1E2S2E0E1DOQ2Q0Q1QS0S1OD2Q2Q0Q1D0D1Q 三、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变动:

1.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的情况(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 (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增大 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减小 2.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的情况(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影响): (1)原因:非价格因素(外部因素)

(2)变动: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平移,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大

13

微观经济学

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平移,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小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的情况:

(1)同方向变动 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不变

左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下降(同减) 右移:均衡价格不定,均衡产量上升(同增) 价格上升: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变动幅度大小 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幅度<供给增加幅度

价格不变:需求和供给增加幅度相同 (2)反向变动 需求右移,供给左移:价格上升,产量不定(供不应求)

需求左移,供给右移:价格下降,产量不定(供过于求)

第四节 价格政策——均衡价格理论的运用 一、价格控制

1、定义: 政府对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设定限制成为价格控制(或价格管制) 2、实质: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对市场的一种扭曲 3、分类:

(1)价格上限:限制价格、最高限价(ceiling price ) 定义:政府为了稳定经济生活,对某些商品规定的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目的:大多为抑制某些商品价格上涨,或基于保护消费者的考虑

影响:直接导致商品供给的缺口,易导致 消费者排队问题和黑市交易盛行 配给制,产生腐败等问题 实际上,价格上限并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反而造成对消费者的伤害 1、政府购买PS或出口以配给制解P决供不应求过剩SP1PFGeEPeEPFG1短缺D2、限制产量DOQ1QeQ2QOQ1QeQ2Q片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片面保护生产者的利益(2)价格下限:支持价格、最低限价(support price) 不可长期实行 定义:政府为扶持某一行业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目的:大多为扶持某些行业发展,或基于保护生产者的考虑 影响:导致商品供给过剩,政府为过剩的商品买单,损害生产者的利益 措施:政府收购多余产品作为储备,鼓励多余产品出口,限制产量、维持价格

二、税收政策: 1、分类:

(1)向消费者征税政策:

结果 消费者 购买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花费增加,收益减少 实际可支配资金减少,即收入水平下降

价格 实际付出价格降低,但含税价格高于原均衡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与消费者付出价格相同

政府:以税收收入形式得到销售的一部分收益

14

微观经济学

影响 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变

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减小,消费和生产缩减,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 (2)向生产者征税政策:

结果 生产者 提供每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增加

将税收以价格形式(部分)转移给消费者 价格 含税价格下降至新的平衡价格即销售价格

生产者实际价格下降但有损失,消费者付出价格上升,供给量减少 影响 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消费量和生产量缩减 抑制消费和生产活动,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均受损 2、结论:

(1)从价税: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税款,税额不定 (2)从量税:按单位产品或数量征收税款,税额不变

二、政府税收政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以税收(单位产品税或从量税)为例:PS+T结论一:P0+TE无论课税对象是谁P11TS,政府税收对市场P0T均衡的影响并无本E质区别。P2ETD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2PP0-T1=P2+TD-T生产者实际得到价格:OQ1Q0QP1-T=P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