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标题 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0:50: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文标题: 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关 键 字: 实践 探索 反思

论文简介: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形成团体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内容摘要】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有目标、有系列、操作性较强、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笔者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开展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自身学习、实践和与同伴研讨过程中,认为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氛围要和谐、形式要互动、过程要注重生成、目标要具有发展性。

【关键词】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和谐 互动 生成 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诱导,形成团体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有目标、有系列、操作性较强、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一般说来,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加以解决,使同一年龄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整体性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可预防因缺少必要的关注、疏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

近些年,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班主任,针对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开展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深切感受到孩子们普遍喜欢心理辅导活动课。在自身学习、实践和同伴研讨过程中,笔者对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在此谈些粗浅的体会,期待大家的帮助。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氛围的和谐性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心、了解、接纳的氛围中的一种互动的人际交往过程,每个成员的心扉就是在这种人际氛围中打开的。因此,催化出温暖的、安全的、和谐的团体氛围至关重要。

多项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民主、平等。这样的情感倾向决定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有头脑、能独立处理问题的“大人”看待。这就要求我们辅导老师做到以彼此平等的讨论对

话取代居高临下的说教、训斥,即使不同意学生的看法也要表示充分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相信老师是真心实意做他们的大朋友,平等地与他们一起探讨此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彼此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

片段:

在《学习的好帮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猜谜活动作为课堂导入,先由教师为学生出谜,后由学生为教师和同伴出谜,师生之间拉进了距离,彼此的关系非常融洽。

1、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你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猜猜谜语,谜底呢,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说谜面,学生猜。

师:身子细又长,黑芯花衣裳,走路爱拐弯,脚印老变样。 生:(铅笔)

师:身体短短耳朵长,上课守在我身旁,你别看他个子小,各种知识肚里藏。生:(书包)

师:这些物品是我们上课、学习离不开的学习用品,它们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请小朋友也来给老师和同学出出谜语。 学生说谜面,师生猜。

生:我的朋友好心肠,有方有圆又有长,发现作业有错误,牺牲自己来帮忙。生:(橡皮)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笔者充分感受到:和谐融洽的活动氛围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辅导过程,同时也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的良好开端。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证明,是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创造了辅导的氛围,而氛围一旦形成,又可以反过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时甚至也会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所以,辅导教师要十分精心地致力于辅导氛围的营造和维护。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的互动性

美国精神科学者柏恩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指出团体互动交流可以导致个人成长。柏恩认为团体的每个成员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并从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反馈与学习,因而导致个人的成长。 在实践中,我们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最首要的任务是给孩子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就立即打开了。这虽然与罗杰斯提出的“会心团体”“个人成长团体”等有很大区别,但它却是一种促进学生在辅导过程中互动互助的有效形式,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它可以“使儿童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片段: 在《学习的好帮手》辅导活动中,笔者在引导孩子介绍自己的学习用品的用处后,请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平时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学习用品的,学生似有所悟:

生:我常常刮伤铅笔的脸蛋,我知道错了。

生:我经常玩弄自己的橡皮,我现在想想它肯定很不舒服。 生:我常把转笔刀拿玩具玩,以后不会这么做了。

生:我有时在家拿汽车文具盒在地上开,怪不得磨损了。 ……

然后引导生生互动参与小品表演:

师:有一天,放学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忽然,教室里有人说起话来了,这是谁在说话呀?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学生互动,小品表演。 生1(垃圾桶):小朋友们,你们好吗?认识我吗?我就是教室里的垃圾桶。啊!哎呦,是谁在说话呢? 生2(铅笔):(从垃圾桶里站起来)小朋友,你瞧,我才用了一节课,就被小主人扔掉了,呆在垃圾桶里多难过呀! 生3(橡皮):还有我呢!小主人刚把我买来的时候,可喜欢我了,上课都在和我玩呢!可后来,他用小刀把我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扔掉了,我真伤心啊! 生4(书本):哎,小主人连我都不爱护了,下了课把我扔来扔去玩,一不小心扔到角落里就不管我了。小主人上课没课本,让家长跑到书店去买了一本,我呢,只好呆在垃圾桶里了。

其他声音:还有我,还有我…… 生1(垃圾桶):哎,好重啊……(拖着沉重的步子下场) 师:看了这个小品,你有什么感受?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和学习用品成为好朋友?

学生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起来

生:我要向我丢弃的铅笔认错,并认领回,以后好好保管它。 生:我以后再也不切橡皮了。

生:我从今以后要爱护书,不折角、不弄脏、不乱撕。 生:我要爱护好每一件学习用品,跟它们做朋友。 生:学习用品是我们的好帮手,人人要爱护它们。 ……

实践证明,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这种班级社会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的生成性

重视和落实预定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种好的教学作风和习惯,但是班级心理辅导课却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使我们难以完全做到这一点。因为班级心理辅导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动感的,它的发展和推进往往是随机的、高度动态的。在师生双边多向和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的潜在能力会随时随地被激发出来,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生动的生活经历,会在瞬间奔涌而出,学生往往会妙语连珠、才思横溢,整个现场会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挑战、充满童稚与青春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时,辅导者也将被辅

导,教育者也将受到教育。这样的活动过程是任何周密的设计都难以事先预料的。

片段:

在《学习的好帮手》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懂得学习用品是学习的工具,我们要爱护它。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树立起爱护学习用品的意识,同时,生成聚焦了新的讨论问题:学习用品是自己的,需要爱护,课桌椅是学校公共物品,该如何对待它?

于是,课堂上掀起了又一次讨论的高潮:

生:课桌椅虽不是自己的,但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 生:课桌椅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以后不能划它的脸。 生:课桌椅是学校公共财物,我们应该珍惜。

生:课桌椅伴随我们学习的每一天,是我们亲密的伙伴。

生:正确使用和爱护学习好帮手,应该成为我们每天必须做的。

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护身边的每一样物品,从小做起,从今天做起。

在这里,学生由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迁移到学校公共财物如何对待这一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把握契机,引导孩子讨论中提高认识,生成中树立保护身边的事物的观念。因此说,教师必须随机应变,随机引导,不要死守原定的活动设计方案。特别是当有的学生涉及到多数同学关心的共性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充分展开。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目标的发展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中小学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辅导内容。因此,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要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或危机的积极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人格的发展。正如吴武典博士所说,辅导“主要关心的是人格的发展,他帮助个人汇聚智能、探索自我及其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换言之,它……乃是以成就人格为目的,……由于辅导关心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内在世界,便成了辅导的主要课题。……一切辅导措施的目的,无非在使学生能自行掌握其经验、态度和意义,从而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对由“自我”与“社会期望”构成的冲突。我们知道了这些规律,就应该坚持在小学各个年级持续地开展发展性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注意力训练和辅导时,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范围、分配、转移等特点不同,就要确定不同的辅导目标,选择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方式。

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集中性比较差,因此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辅导目标应确定为:帮助学生知道上课应该注意力集中:仔细看、专心听、动脑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此时,可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可用学生身边的榜样引路,使学生知道只有注意力集

中才能学得认真,然后通过几项训练使活动目标强化和落实。 到了二年级,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他们不但要注意那些有兴趣的课业,也要注意那些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认真学习的内容。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培养和训练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集中性。而训练小学生注意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游戏。因此,给二年级学生进行辅导时就应安排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来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三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有了很大的进步,注意的稳定性也开始增强,但在课堂上要始终做到专心致志,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时,我们的目标定位在:通过活动训练学生集中注意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学习要“心到”、“耳到”、“眼到”,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通过三个游戏活动(分别是:听音辨动物、传话、看手势发音)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上课不光要“心到”、“耳到”、“眼到”,还要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注意老师的手势和表情,这样才会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

当然,我们在实施班级团体辅导时,更应该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发展和预防的角度作出通盘的考虑和安排,突出每一个阶段对个体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期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这几年一直愉快而执著地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是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欢笑的辅导交往过程中,我能充分感受到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的幸福和快乐,能真正感受到与学生共成长的人生体验。同时也深刻体会到钟志农老师曾经说过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的,没有爱,也不会有成功的心理辅导。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也失去了自己人格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作为教育者和辅导者的资格”这话的内涵。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陈凤鸣、钟志农等:《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指导手册》小学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3、吴武典等:《辅导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2002、6 4、钟志农:《埃氏人格发展理论与中小学班级团体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8

5、王坤伟、杨延光:《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探讨》,大众心理学,2005、3; 6、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方法上的“八重八不重”》,心海扬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