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与文创途径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15: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论中国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与文创途径

作者:张佳丽 王童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3期

摘 要:皮影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面对新媒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皮影戏已经渐渐淡出大众视线。皮影戏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延续了上千年,在当今社会,这份特有的民俗文化也应以创新的方式继承发展。 关键词:皮影戏;文化产业;创新

皮影戏历史久远,是集光影、美术、舞蹈、雕刻和说唱为一体的总和表演艺术。皮影戏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了解皮影发展历史并结合现状,提出可行的创新途径,可以更好的继承发展皮影民俗。 一、皮影发展历史

影戏,即影子戏。中国的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皮影戏,是用紙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较复杂的影戏。

很多人将中国皮影误认为是电影的源头,电影实在是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于1894年诞生在法国,1929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纽约之光》问世,从此电影风靡全球。

其实,在中国,古人开始是害怕影子的,《庄子·渔父》记载有一个愚人畏影的故事:“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春秋战国时期,弄影技艺的出现,给予巫师莫大的启示,从而积极应用巫术,即秦汉方士的弄影还魂术。

中国皮影的诞生传说有一个浪漫的开始:宋代高承在其《事物纪原》载李少翁为汉武帝召李夫人亡魂,使武帝坐他帐,于灯下隔帷观之的事,谓“由是世间有影戏”。宋时,皮影的雕刻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影戏用于民间酬神赛会和民间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后由于元朝建立者是游牧民族,为维护统治影戏只得退回乡村田野;明时八股取士,影戏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戏”,一般文人对俗文学不屑一顾,影戏陷入低谷。影戏在清时进入鼎盛,清影戏的戏剧化程度很高,影偶的装饰味特浓,运用色彩和图案来表现角色的身份、性格特征的技法比较娴熟。 二、皮影发展现状

2006年国务院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为文化遗产日,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海宁皮革戏位列其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1年11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在当下,社会媒体对于皮影的相关报导多集中于某项文化申遗成功或者特殊节日时期,呈现出一种间歇式、热点式的报道形态以至于大众对皮影的关注度并不高。 三、皮影文创发展

其一,建立网上博物馆。当人们的物质需求达到一定的水平,大众将在未来对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大大增加,建立一个皮影木偶的网上博物馆恰好应景,由于皮影、木偶的动态性更具观赏性,所以在相对静态的博物馆呈献给观众的知识、场景有限制,网上博物馆更具吸引力与市场潜力。网上博物馆不仅可以将皮影形象、雕刻过程进行展示,也可以展示皮影戏与木偶戏,并进行文创产品的宣传推广。例如美国大都会网上博物馆就将展览与文创销售结合,但其都是静物为主,若以皮影木偶为主题成立网上博物馆,更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其二,实地表演与影视动画创作等,使富有民族特色。在表演上,当下戏剧唱腔受众面不广加上专业人士并不好找,所以以流行音乐加上白话文旁白更能深入人心,现在皮影戏吸引受众的主要亮点是影偶和故事内容。除此之外,自创故事内容,符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比如说匠心精神所倡导的即是专一,通过小故事传播正能量。亦可将VR技术应用于此,为了减少人工表演的人力与方便大众对此的需求,虚拟进行皮影戏或木偶戏表演并增加真实度。另一方面,早在2006年,含有皮影元素的国产动画短片《桃花源记》放映,其取材于陶渊明笔下家喻户晓的同名故事,在3D技术平台上巧妙运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水墨、剪纸、皮影等。该片荣获日本TBS电视台举办的DigiCon6+2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作品、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大赛最佳短片等大奖。近年来,《秦时明月》、《画江湖》等系列带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相继出现并获得较好口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上升,将皮影与动漫结合不失为良计。

其三,相关文创产品的生产,根据寓言或者神话故事绘出影偶造型,皮影的影偶造型是不同于动画人物造型的,其色彩、线条等具有独特性,以影偶造型作为图画,将故事内容作为文字部分,图画与文字结合推出具有文化特色又符合受众兴趣的绘本,并且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四、总结

古人对影子的运用非常精湛,无论是神话传说或是绘画雕刻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皮影虽然开始与宗教、巫术之类的有关,但其在表现古代神话传说、雕刻技艺等有深厚的表现力。发展继承皮影戏民俗对于继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江玉祥.《中国影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杨明骁.中国皮影戏的现状与发展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17 [3]王海宁.中国皮影艺术传媒化生存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张佳丽(1996.11-)女,四川省成都市,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王童,女,西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