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24: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元和霁无关系考辩
在解学士文集中,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应当是《吉水倚傅萧氏族谱序》。通过仔细研读,发现了具有颠覆性的结论:倚传谱――霖公和俨 、螺陂谱――霁
公、泰和谱――文元,那是各行其是,各祖其祖,互不相通的。即文元和霁和霖,都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不是曾祖孙,更不是父子兄弟的关系。以至于解缙以为俨的一个叫元霁的儿子,就是定基的祖父霁;又因为泰和谱中也有济,有仁,与倚传谱一样,而三支谱都有说祖先是来自于湖南,所以就推测,这三支萧氏,是不是都是祖源相同,只是支脉相异呢?而正是因为解缙的推测,推波助澜,导致了以后的三谱合一的种种说法。这篇序具体是在《解学士文集》卷五中。全文如下: 吉水倚傅萧氏族谱序
太史公记许由事,言登山访其塜。班孟坚自叙,亦识其先祖葬处,指可征信于后世者,非明空也!今吉安,自随始为吉州,汉为庐陵郡,而吉水置县,在南唐保大八年耳。吉水故家,若刘氏,自安成来;曾氏,以避王莽之乱至者,类皆未有吉州之先也。予家与北门袁氏、渥田周氏、永豊徐氏之类,又在中唐之世,未有吉水县之先也。惟白沙九江萧、杨二氏之先,未有吉州世,皆在唐末;其定居于吉水,则际于置县之时。而谱牒所载,间有阙遗也。予尝遍历于乡,求诸故家谱牒而参考之,则未有若今吉水倚传萧氏之家谱之且信也。其源流记,在嘉泰中丞相益国周文忠公作,称唐八叶宰相复之观察湖南也,子俭留居长沙。俭生征,征生旭,旭生晟,晟生处仁,为吉州守,寻还兰陵,寓宇金陵。子俨,字茂辉,复官庐陵,迎处仁就飬,因家庐陵县永昌乡之富原,今吉水之文昌乡倚传也。俨五子:其曰元羽、元鹗,皆大官,后皆不失为士,饶财喜义。名宗如安福戴氏、永新贺氏、吉水解氏、邹氏、彭氏、颜氏、水村张氏。时贵若永豊木陂曾氏、值夏胡氏、永新易氏、吉水毛氏、段氏,湴塘杨氏、渥田周氏、水北江氏,皆其亲
戚。此益公所序可信也。及观南塘书萧俨传,前后皆合,其行事历官,则不如家传之详也。
及观螺陂萧氏谱,亦云其先出于俭,来自长沙,而不着其岁月。御史服自叙云,出于俨,而其谱以霁为始祖。云霁舅杨辂公以工部侍郎守吉州,因从之,以策干杨吴,干(乾)贞二年为洪武之武宁令,死焉,时年尚少,遗言谓子孙必居九江。族遂葬吉水墨潭,将军由其墓在焉。庐陵高村长官庙,乘石存焉,竟不着其父母。意者,霁之没也早,子幼,既又徙居,文献中衰。后三世至定基,始克修明其谱。而宦游之日居多,故不及考见斯谱。要之的然与之同祖,同出长沙无疑也。至于此谱称,俨五子,其一名元霁者,岂即定基之祖欤?
至泰和萧安抚廉访谱序称,唐末五季,马殷乱湖南,萧氏有十四尚书文元先生,兄弟五人,同筮所避乱处,得坎之繇(繇 zhòu,占卜的文辞)曰:遇坎即止,遂迁于吉之庐源。尚书后徙居大池上,作亭,扁(匾)之曰:星潭,以示子孙不忘其初之意。尚书二子:叔济、叔澄;四孙:曰佺、曰保、曰仪、曰仁。厥后蔓延散居于吉之属邑,曰江曰溪曰波曰源,皆其族所卜居。又,水有不同,而其曰济、曰仁,又皆与九江倚传之谱不异,岂皆源同而流别者欤?抑其谱中更显者,或欲愈张大其事。序者非一人,录者非一手,传讹承谬,不可尽信,惟当取倚传谱为正者。盖数百年未易稿,纸墨精好,使人爱翫不能释手。
处仁十世孙徽柔,字时徽,少与予善,请为手书一帙,以遗其后之人。又与之登所居之近御史山,拜茂辉(俨)之塜。穹碑漫漶,石兽欹危,而岁时献祭其下者,足相接也。松楸望之欝然也,盖如此谱非空言之。比尝遍观于乡之故家,未有若此其明且信者也。序为手书,时洪武丁卯,今去之十有九年,时徽来京,请序,予亦不为空言也,故记其所考论之实,序之,如上云 。
解缙的这篇序,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重要。文中首先是介绍了吉水置县的
来历,“今吉安自随始为吉州,汉为庐陵郡。而吉水置县,在南唐保大八年耳”。然后是说吉水各姓氏的来历,都在很早就来了。惟独白沙九江萧、杨二氏之先,未有吉州世,皆在唐末,其定居于吉水,则际于置县之时。(在南唐保大八年置县之时,才来到吉水定居)。然后 “予尝遍历于乡,求诸故家谱牒而参考之,则未有若今吉水倚传萧氏之家谱之且信也”。解缙找遍了各家的族谱来参考,发现只有吉水倚传萧氏之家谱最为可信。其源流记,是在嘉泰中,丞相益国周文忠公写的(周必大 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号平园老叟,吉安人,淳熙末年为左丞相,光宗时封益国公)。吉水的名宗、时贵等等,都是萧氏的亲戚。所以益公所作的序可信。又看南唐书中萧俨的传记,前后都符合。
解缙看到的倚传萧氏谱的世系如下:
俭――征――旭――晟――处仁――俨,字茂辉――元羽、元鹗、元霁 等五人。
然后解缙又拿螺陂萧氏谱来对照,螺陂谱中,说祖先也出于俭公,来自长沙,但没有标明年月日期。御史萧服自叙,说是出于俨,但是谱中却以霁为始祖。说霁的舅舅杨辂,以工部侍郎守吉州,因从之,乾贞二年为武宁令。死时年尚少,遗言谓子孙必居九江。葬吉水墨潭,其墓还在,庐陵高村长官庙,乘石也还存,却没有写明其父母。解缙推测,霁去世得早,儿子又年幼,然后又搬家了,所以文献中衰。到孙子辈定基,才开始修明其谱。而定基为官,在外奔波之日居多,故不及考见倚传谱,要不然确实是同祖,同出于长沙。那么倚传谱中,俨有五子,其中一个名叫元霁,不就是定基的祖父霁吗?
再然后,解缙又以泰和萧安抚廉访谱来对比,泰和谱称,唐末五季,马殷乱湖南,萧氏有十四尚书文元先生兄弟五人,占卜避乱的去处,卦词说遇水即止,(坎即水),遂迁于吉之庐源。尚书后来徙居大池上,作亭,匾额题作:“星潭”,以示子孙不忘其初之意。尚书二子:叔济、叔澄;四孙:佺、保、仪、仁。其后
蔓延散居于吉之属邑:有江、溪、波、源,有水的地方,都有这一宗族居住。解缙认为,水的名字地方有不同之处,但泰和谱中,有济,有仁,又皆与九江倚传之谱一样,是不是都是祖源相同,只是支脉相异呢?
解缙认为,序者非一人,录者非一手,传讹承谬,不可尽信,惟当取倚传谱为正者,即应当以倚传谱为正本。因为这个族谱,流传了数百年,都没有易稿,而且纸墨精好,使人爱玩不能释手。
后面是解缙作序的缘由,处仁十世孙徽柔(应为士柔),字时徽,从小与解缙友善,洪武丁卯(1387)那一年,叫解缙将丞相益国周文忠公作的源流记抄录了一遍。两人还登所居之近御史山,拜谒了茂辉(俨)的坟塜。过了十九年(1406),时徽来京,请解缙亲自写一篇序言。解缙就根据所看到及所考证的,写了这篇序。
仔细研读这篇序文,可以发现,在1406年,解缙写序之时,倚传谱 、螺陂谱、泰和谱,那是各行其是,各祖其祖,互不相通的。以至于解缙以为俨的一个叫元霁的儿子,就是定基的祖父霁;又因为泰和谱中也有济,有仁,与倚传谱一样,而三支谱都有说祖先是来自于湖南,所以解缙就推测,这三支萧氏,是不是都是祖源相同,只是支脉相异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解缙所看到的“在嘉泰中,丞相益国周文忠公作的源流记”,和吉水《义富萧氏谱》里,载“嘉泰辛酉三月望日(1201年),平园老叟周必大书”的《源流记》,绝对不一样。这个和有署名杨万里于嘉泰辛酉(公元1201)撰《倚富萧氏族谱序》,应该是后人综合了螺陂谱、泰和谱而撰写的,所以加入了霁公和文元的世系。
吉水《义富萧氏谱》载“嘉泰辛酉三月望日,平园老叟周必大书”《源流记》说:复之观察湖南也,因见吴王子球之后蕃盛,其子俭亦留居长沙。唐末湖南马氏之乱,俭之子徵,字文元,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
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祈天相之。”筮云“遇水则止”,于是徙居吉之泸源。年馀,兄弟散徙他所。
文元子谓,字叔济。叔济子讳球名晟,为侍郎杨辂公婿。长子霁,字月卿,仕吴为武宁令,居庐陵高塘。生文焕,字晦叔,徙居螺陂。次子霖,字处仁,官至朝议大夫,守吉州,因家永新。生俨,字茂辉,幼举童子擢第,南唐累官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国。昇元初,茂辉之官庐陵,官下,亦侨居螺陂之庄。爱上游有水口之胜,又卜居于泷江之富源。迎处仁公就养。卒,葬所居之近。晚有佚老之谋,复定居于义富,实为义富之始祖也。以宋太平兴国戊寅卒,享年七十有七。
又吉水《义富萧氏谱》载署名杨万里于嘉泰辛酉(公元1201)撰《倚富萧氏族谱序》亦云:
岑之后有仕于潭之长沙,因家焉,盖族亦大矣。唐末五代,湖南因马楚之乱,有十四尚书文元,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筮之,云“遇水则止”。于是徙之吉,同止泸源,家焉。年馀,兄弟散徙他所。而十四尚书复徙于大塘下,结庐塘滨,筑亭于塘上,而扁(匾)曰“星潭亭”,示不忘潭之星沙祖派也。
尚书二子,叔济、叔澄。叔济子讳球名晟,实吾祖侍郎公之婿。生子二,长曰霁,字月卿,仕吴为武宁令。次曰霖,字处仁,官至朝议大夫,守吉州,因家永新焉。叔澄四子,曰俨,曰保,曰仪,曰仁,散之吉之属邑。有滨水而居者,如江、如溪、如源、如陂,子孙昌盛,视今犹昔,皆叶于筮坎之卜也。
我们把这三个谱序的世系列出来,如下:
俭――徵(文元)――谓(叔济)――晟(球)--霁――文焕 (周必大序)
-霖,字处仁――俨,字茂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