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吸附实验指导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0 5:00: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实验目的

静态吸附实验指导书

1、 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原理; 2、 掌握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方程。 二、实验水样与吸附剂

实验水样采用一定浓度的自配有机物溶液(如浓度为25mg/L的亚甲基蓝溶液)。选定某有机物之前首先需确定该有机物浓度的分析方法。

吸附剂为活性炭,有粉末、粒状和柱状等多种形式。粉末活性炭的制备过程如下:吸附剂经磨细(一般采用通过0.1mm筛孔以下的粒径)、水洗后,分别配制成80目和200目,在110℃下干燥(烘干1小时)后备用。 三、实验原理

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e表示,如果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用m克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溶质,被吸附的溶质为x毫克,则单位重量的活性炭吸附溶质的数量qe即为吸附容量(吸附量)。

qe?xV(C0?Ce) ?mm式中:qe : 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重量,mg/g; x : 被吸附物质重量,mg; m : 活性炭投加量,g; V : 水样体积,L;

C0、Ce : 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mg/L。 qe的大小除了决定于活性炭的品种之外,还与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浓度、水的温度pH值有关。

由吸附容量qe和平衡浓度Ce的关系所绘出的曲线为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等温线的公式为吸附等温式。最常用的吸附等温式是朗格缪尔(Langmuir)模型和弗兰德利希(Freundich)模型。Langmuir方程是假设吸附剂的表面是单一、开放的,且任一个吸附位点只能容纳一个被吸附离子,且所有吸附位点的吸附性能相同,故属于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当吸附剂表面的吸附位点达到饱和时,吸附剂的吸附量为最大值,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各吸附位点间无被吸附离子的转移运动,且在体系达到平衡时,吸附与脱附速度是相等的。Freundlich方程假设吸附

1

剂表面的活性吸附位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吸附不受单层吸附的限制,可以用来描述不同体系的可逆吸附。

Langmuir:qe=qmaxbCe/ (1+bCe);Ce/qe =1/qmaxb+Ce/qmax(线性表达式)

(在坐标轴上,以1/qe(g/mg)为纵坐标,1/ Ce(L/mg)为横坐标,按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绘图,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qmax值,斜率为b值。)

xFreundich :qe=?KCen;logqe =logK+1/n logCe(线性表达式)

m(在双对数坐标轴上,以吸附容量qe为纵坐标,Ce为横坐标,按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绘图,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K值,斜率为1/n值。)

式中:

C0是溶液的初始污染物浓度,mg·L-1; Ce是溶液中污染物的平衡浓度,mg·L-1;

qe 和qmax 分布是平衡吸附量和最大吸附量mg·g-1; b是 Langmuir模型常数; K和n是Freundlich模型常数。

1从Langmuir方程中定义一个无量纲分离因子RL,来预测该吸附反应是否为有利过程,其定义式为:RL = 1/ (1 + b·C0 )

RL﹥1 时为不利吸附;RL=1时为线性吸附;RL=0 时为不可逆吸附;0﹤RL﹤1时为有利吸附,且在此范围内,RL越大,越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由吸附等温线可以比较不同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并由此计算将所需去除的溶质从初始浓度C0降低到要求浓度,所需投加的活性炭数量。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可以直观地说明吸附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反应速率有多大,它主要研究吸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对速率的影响因素,继而探讨吸附机理。动力学研究和动态连续性吸附研究,提供了吸附反应的速率和水动力参数,这在工艺流程设计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吸附过程受扩散控制、混合控制、势垒控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建了基于反应时间、以吸附量为基础的动力学模型来描述吸附系统的反应级数。

为了研究吸附机理和吸附过程潜在的速率控制步骤,比如膜传质阻力、颗粒内扩散和快速的、无速率控制的阶段的扩散过程等对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多采

2

用动力学模型来对污染物的吸附实验数据进行检验。

假设吸附剂微粒是球形的,且只发生吸附剂的表面吸附。只要实验数据是在充分振荡混匀的静态吸附实验中进行的,即可假定外部的膜扩散对吸附速率是没有影响的。常用的吸附动力学方程有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假定吸附受扩散步骤的控制,且吸附速率与平衡吸附量与t时刻吸附量的差值成正比,其具体表达式为:

dqt/dt = k1(qe - qt) ;lg(qe - qt) = lgqe - (k1/2.303)t (线性表达式)

(在坐标轴上,以lg(qe - qt) 为纵坐标,t(min)为横坐标,按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绘图,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qe值,斜率为k1值。)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假定吸附速率受化学吸附机理的控制,该机理涉及到吸附剂与要去除离子之间的电子共用或转移,其具体表达式为:

dqt/dt = k2(qe - qt)2 ;t/qt = (k2 qe2)-1 + t/qe (线性表达式)

(在坐标轴上,以t/qt 为纵坐标,t(min)为横坐标,按静态吸附实验结果绘图,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qe值,斜率为k2值。)

式中:

qt为t时刻的吸附量,mg·g-1; qe为平衡吸附量,mg·g-1; t为吸附反应时间,min;

k1为准一级吸附速率常数,min?1; k2为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mg·min)-1。

四、实验步骤 (1)器材准备

将活性炭用蒸馏水洗去细粉,并在105℃温度下烘至恒重。 (2)标准曲线

配置不同浓度(1、2.5、5、7.5、10、15、20mg/L)的亚甲基蓝标准溶液各1000mL,在665nm的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测得吸光度值,绘制吸光度和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即标准曲线。 (3)吸附实验

A:在6个250mL的三角烧瓶中分别投加25、50、75、100、125、150mg

3

活性炭,再分别加入25mg/L 的亚甲基蓝溶液100mL,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以180r/min振荡60min,用漏斗和滤纸滤出活性炭。

B:取100mg的活性炭分别放入6个250ml的三角烧瓶中,再分别加入100ml实验水样(25mg/L 的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恒温振荡器中以180r/min振荡,分别在5min、10min、15min、30min、45min、60min、75min时,用滤纸滤除吸附剂。

(4)吸附测试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滤出液的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亚甲基蓝浓度。

(5)数据处理

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和去除率。以朗格缪尔和弗兰德利希方程的形式求出其吸附等温方程式,以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速率模型方程的形式求出其吸附动力学参数,并绘制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的拟合图。 五、实验原始数据记录

表1 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原始数据记录表

C(mg/L) A 5 15 20 25 30 表2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吸附等温线原始数据记录表 m(mg) A 15 30 45 60 75 90 表3 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吸附动力学原始数据记录表 t(min) A

六、实验结果分析

1、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5 15 30 60 90 120 4

2、活性碳投加量对于吸附平衡浓度的测定有什么影响,该如何控制? 3、实验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该如何控制? 七、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日期,时间、地点;

2、实验试剂、材料、仪器和设备等相关信息(生产厂家、型号、性能等参数); 3、实验名称、原理、内容、步骤;

4、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相关计算、结果分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