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晋公子重耳之亡》有感材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1 10:06:1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读《晋公子重耳之亡》有感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晋公子重耳因太子申事件遭了难,开始了长达19年之久的逃亡生活。路过卫国,卫文公故意刁难不开城门,饿的不行在五鹿向农夫乞讨,农夫嬉笑捉弄给了一块土叫他吃。到了齐国,在齐桓公的关照下有马有妻的过上了舒适的日子,可是好景不长,齐桓公死后,齐国众公子争夺王位局势混乱,他的妻子姜氏和子犯为了以防万一用酒将他灌醉迫使他离开齐国。到了曹国,曹共公乘他洗浴逼近看他隐私(骈胁)僖负羁敬重他送饭送璧。到了宋国宋襄公送马八十匹。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礼遇。到了楚国,楚王有远见且讲义气热情招待,可楚国令尹子玉要杀他。因为晋惠公、晋怀公失信惹恼秦穆公,所以受秦邀请到秦国。秦给他五个女人做妻子,其中包括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在秦的帮助下,不到半月就打回晋国做了诸侯。

在不了解这段逃亡历史时,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开头和结果,从外出逃亡的灾祸,到成为霸王的荣耀显赫,让人感叹的是命运的沧海桑田的巨变,这似乎在证明着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这对立两端戏剧性的变化。 但是当我仔细的读完文章后,就感受到了其实重要的是过程本身,人生的意义也在过程之中,而结果则是次要的。即便重耳没有成为春秋霸主,但是他的人生经历也绝对丰富,够他受用一生。

作为一个读者,看到他19年的逃亡生活所经历的困苦,都觉得这是非常人所忍受的,更何况他的出生,注定他从未遇到过这么大的挑战。这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受,可是当我在这儿评头论足的时候,我又怎敢说我真的懂了这其中的一切呢。毕竟重耳19年的漫长逃亡,文章只用了几百字就讲述清楚,我想真的读懂确实有点难。作为旁观者,我可以去理解,但是始终是没有体验过,逃亡过程中的冷暖甘苦,酸甜苦辣,欢乐忧伤,寂寞仿惶,唯有晋文公重耳自己知道。

从文章开始,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到流亡中经历的屈辱、困苦、安乐,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变化:路过卫国,走到五鹿,向野人乞讨饭吃,野人给了一块土,公子大怒,要举鞭子打他;在齐国留恋安逸贪图享受,不肯离去。到后来,到了楚国,楚成王设酒宴款待他时,他精彩的答辩;秦穆公设宴时他机智的叩拜秦穆公;以及在黄河边,表示与子犯同心。从开始的略带公子脾气,但后来做事做人都更加成熟,聪明。可见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而且也懂得为了获取成功,应该怎么去做,懂得如何地主动适应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境,不使自己被情境所左右。

想起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

从重耳的经历中,不仅读到了历经磨难可以完善一个人,更读到了在面对无数磨难时,我们还需要忍耐。重耳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国家,有很多国家都并没有热情的款待他,而是“欺负”他。坎坷、折磨、挫折、不幸、苦难、痛苦、狐独、绝望、屈辱、失败、恐俱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他都因为忍耐而度过。写到这,想到了前辈为我们做的典范。红军在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喝雪水,避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红军在艰苦中忍耐,在艰苦中磨练了意志,在艰苦中强化了队伍,又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自己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公子

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耐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能够吃苦耐劳、忍饥挨饿,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求生存,才能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晋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历经磨难,在外流浪数十年,终得以重返祖国,再振雄风。

他最初也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士。申生之难,父亲竟要杀死自己。蒲城人欲战,而重耳却不愿与父亲兵戎相见,他叹一口气:“吾其奔也。”用自己的浪迹天涯换取心中的无愧,这是重耳的孝道。

重耳亦有情有义,处狄12年,他与叔隗情深意切,临行时对她说:“你等我25年,如果没来接你,你就嫁人吧!”

不过此时的重耳重耳还是年轻气盛,面对农夫递过来的土块,他拿出了公子脾气,若不是子犯的及时劝诫,重耳很难冷静,齐国的美酒娇妻也险些使他沉迷其中,多亏了深明大义的贤妻,当然还有以死效忠他的臣子们。这些人或许是重耳的福星,他有力的左膀右臂。

从心骄气躁到豁然练达,重耳就在不断的困苦与安逸中历练而成长为一个有着雄图大略的政治家。他默默忍受了曹共公偷窥他洗澡的无礼举动;他依然退回曹臣送来的玉璧以示清廉;他妙语连珠。以退避三舍的盟约取得楚成王的支持;他能屈能伸,降服而囚向秦穆公女儿谢罪??忍辱负重的重耳终于回到自己的土地,铲除了异己。

重耳的成功,得益于他身上最根本的美德与品行。他充满人情味,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贤士为他卖命,跟他闯荡世界;他拥有男子魅力,所以才叫那么些美女为他痴情;他志存高远,所以能忍受众诸侯国的无礼、猜忌和利诱,义无反顾的回归,他胸怀广阔,才能不计前嫌,收服敌人旧部为己所用。得人心者得天下,重耳深谙这一点,也用行动印证了这一点。 在重耳随身的死士中,有一位尽了犬马之劳后来却没有得到封赏的人,他便是相传曾割肉供给重耳的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然而重耳回国后,他没有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他丝毫没有对晋文公有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有羡慕。有的却是对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不免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他“舍生赴义”的行径,对功名利禄的鄙夷,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或许在当今社会,对于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和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索和体味。

重耳受郦姬之难的影响,逃离了晋国,到母亲的娘家狄那里居住,狄人征伐咎如,得到了两个女子!一个是叔隗,一个是季隗。重耳娶了季隗,到了要离开狄去齐国的时候,一段经典的爱情对白就赫然刻于《左传》之上——重耳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就木:死的婉转说法)。请待子。”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很感动,什么是海誓山盟?什么是情比金坚?这一句话给了他最好的诠释。有了这样痴情的女子,有了这样坚贞的爱情,重耳去外面闯荡奋斗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幸福的男人!

到了齐国齐桓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名曰“姜氏”。齐的繁荣与奢华让磨灭了重耳的心

智,使他安居现状,居齐五年,“公子安之”。这时姜氏的所为令人钦佩。“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看到这里,觉得重耳更是幸福了,不仅有女子愿为她厮守终身,更有如此相夫之贤妻,在重耳醉于声色之际强行把他送出齐国,忍着分离的悲痛,为了丈夫的王霸,这样的女人是多么的伟大。重耳又何愁霸业不成呢?

不仅仅是重耳的老婆贤惠,他的女儿也更是识大体。她没有忘记当初父亲当年的正妻,并主动请回。”“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以叔愧为内子,而己下之”。由此可见,王霸之道,不仅仅依靠贤臣死士,妻子也是一个王者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她们可以影响男人们走向事业的高潮,也可以使他们身败名裂。重耳的另一个老婆秦穆公的女儿不是在后来放走了晋国最好不容易所捕获的两员大将吗?(呵呵!记不太清了,是蒙明、白起吗?好象是的吧!)陈碧君不是将汪精卫一步步推向叛国的深渊吗?而马大脚却助朱元璋开创了明朝的不世基业。女人对于男人真的很重要,青史昭昭。同志们,偶们饱读历史,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吗?如果连个老婆都找不好,那太对不起偶们所爱的历史了。那么多烈女的故事!那么多忠贞的爱情!我们只看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却没有看到为英雄们默默付出的美人们,这不是很可悲吗?学历史、喜欢历史的人,更应该会找老婆,更应该找到好老婆!同志们说是不?让坏女人见鬼去!哎!失恋了!郁闷!!昏死! 。《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尤其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在齐贪恋安乐而被姜氏与随从灌醉强行带走,过曹时曹共公窥其裸浴,至楚与楚王论晋楚未来关系,在秦得罪怀嬴而自囚请罪……,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重耳之亡,大概原来就是很有名的故事,所以流传过程中,留下不少有趣的内容,而作者的取舍,又偏向于这一方面。在这些故事情节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重耳的性格,既有贪图安乐、高傲任性的一面,也有胸怀远大、善于自我克制的一面。而且在流亡过程中,他作为政治家的气质也逐渐成熟。有些细节,是写得颇为传神的,如:

秦伯纳妾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怀赢是秦穆公之女,先嫁给晋怀公(重耳之侄),此时又改嫁重耳。她捧着匜(盛水器)浇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以湿手挥她,这原是贵公子任性的派头,怀嬴认为这是卑视自己,因而发怒。重耳此时正恳求秦国帮他回到晋国夺取政权,岂敢得罪怀嬴?只得以隆重的礼节赔罪。这一节文字虽短,却写出了二人在特定处境中的特定心理。

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