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1:45: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卸料平台 4 根挑杆未与楼层锚固环有效连接, 卸料平台承受荷载后无法抵抗卸料平台的倾覆力矩。
卸料平台的挑杆与原防护外架相连, 错误的搭设方法掩盖了挑杆未与楼层锚固环连接这一重大隐患, 事发前一天外架被拆除, 卸料平台受荷后无法抵抗倾覆力矩。
卸料平台架体悬挑两端未按方案要求设置钢丝绳进行拉接。
2. 间接原因 (1)作业班组长安排 3 名无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人员从事卸料平台的搭建, 搭建前未向其提供卸料平台的设计方案, 搭建时未到现场进行指挥, 搭建好后未认真验收。
施工单位对从业人员的 三级 教育不落实,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安全技术交底不落实、 不规范, 对外架班组的管理失控, 使用无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人员搭设卸料平台, 平台搭设完后未组织检查验收, 未及时发现、 排除重大安全隐患就投入使用。
(2)监理单位对该工程《卸料平台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的审查不严格认真,未能发现设计(方案)的缺陷, 未能对工程实现有效的管理。 三、 事故教训 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 都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的设计要求进行。
特别是对于卸料平台、 脚手架、 电梯井平台等这些临时性设施的制造、 搭设, 不能因为它们只是为了施工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临时使用, 而放松要求。施工现场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都将是致命的。 四、 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违反卸料平台搭设方案、 平台挑梁未与主体结构连接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的发生暴露出该工程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小到位、 隐患排查整改不力等问题。
我们应认真吸取教训,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必须切实加强卸料平台设计、 安装、 使用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卸料平台是承重结构, 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要求, 搭设前, 必须按照结构和荷载情况进行设计计算, 平台荷载直接传递与工程主体结构, 不允许和脚手架、 龙门架等架体和设施进行连接。
施工单位应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按规定组织施工, 加强对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和安全教育: 培训工作。项日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应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力度, 加强对作业班组的管理,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
2. 必须切实加强施工安全过程的检查监督。
大部分企业使用的卸料平台均为定型产品, 而这起事故中, 是由脚手架体上向外悬挑而出, 这种做法本身存在隐患, 应禁止使用。 监理单位应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等法律法规, 按照《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的规定,认真组织对建设施工单位实施监理, 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
3. 必须切实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
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 如脚手架、 模板、 起重吊装和塔吊、 施工电梯、 钢井架的安装、 拆除都要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并严格按照方案施工。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在建施工项目的安全检查, 强化监察执法, 及时纠正、 查处生产过程中违法违章行为。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七: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31 触电事故 一、 事故简介 2005 年 5 月 31 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电机科技园专特电机生产厂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发生一起触电事故, 造成 3 人死亡、 3 人轻伤, 直接经济损失约 25万元。
事发当日, 分包单位 lo 名施工人员进行室内顶棚的粉刷作业, 作业采用长、宽均为 5. 7m, 高 11. 25m, 底部设有刚性滚动轮的移动式方形操作平台。
19时左右, 在未对操作平台底部地而上的塑料电缆线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施工人员移动操作平台, 平台的刚性滚动轮与塑料电缆线斜向碾压, 将塑料电缆绝缘层轧破造成平台整体带电, 导致正在平台上作业的 6 名施工人员触电。
根据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 对有关责任方作出以下处理: 项目经理、 监理工程师、 现场电工等 13 名责任人受到暂停执业资格、 吊销上岗证书、 罚款等行政处罚; 总分包、 监理等单位受到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降低施工资质等级等行政处罚。
二、 原因分析 1. 直接原因 (1)施工人员在移动操作平台时, 既未
将电缆线电源开关切断, 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止轧坏电缆的保护措施, 强行推动操作平台, 致使轮子轧破电缆, 造成触电事故。
(2)移动式操作平台 3 个滚动轮, 包括东北角碾压塑料电缆的刚性滚动轮防护胶套均已脱落, 没有及时进行更换修理。
(3)发生事故时结构内混凝土地面已浇筑完毕, 正处于浇水养护阶段, 地面上的积水加重了触电事故的后果。
(4)塑料电缆线未经漏电保护器就直接接在总隔离开关上, 漏电保护缺失,不能自动切断电源。
(5)在主体工程完工之后, 对重新敷设的临时用电线路没有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的要求规范设置, 而是在地面上随意敷设。
2. 间接原因 (1)施工单位对于安全生产的认识淡薄, 安全生产管理存在重大漏洞, 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管理不力, 尤其是对施工现场存在事故隐患、职工冒险、违章作业等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
安全技术措施针对性差, 安全技术交底未能有效落实, 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和管理不到位。
(2)安全教育不到位, 对职工未进行有效的 三级安全教育 , 导致其缺乏必要的安全和技术基本素质。
施工人员对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思想麻痹, 心存侥幸, 冒险违章作业, 忽视防范措施, 不能正确应对、 判断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3)监理不到位, 现场监督检查缺失。
事发前两天, 现场安全监理人员虽然提出了部分事故隐患要求, 但是没有进一步予以落实。
总包单位也没有对不按要求施工作业的行为进行纠正, 对监理单位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书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制止违章不力。
三、 事故教训 这是一起由于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施工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尤其是施工用电知识而导致的事故。
相关人员对于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在电源的使用、 电线的保护、 人员的防电等方面都缺乏必要的保护和防范的措施,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 客观上不具备进行实际操作和施工的资格。
这起事故反映出劳务分包、 总包、 建设和监理等单位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四、 专家点评 这是一起由于临时用电线路缺乏保护, 遭碾压后漏电而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事故的发生暴露出该工程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 安全检查不到位、 隐患排查整 改不力等问题。
我们应认真吸取教训, 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严格执行规范, 加强监督检查。
一般来说, 在建设工程触电事故中, 造成 3 人以上死亡的事故发生概率是相对较小的, 但是这不能说明触电事故的预防不重要。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现场工作重点之一。 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 认真执行检查制度, 要对每一个作业程序进行全面的检查; 做到人员职能到位, 技术措施落实, 确保施工用电安全。
2.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意识。
建设工程中的用电安全在目前的标准规范中其预防和应对措施已经相对完善, 只要施工人员能够较好的掌握了这些措施的相关内容, 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应用, 施工工程的用电安全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在这起事故中, 施工人员违反了用电安全的基本原则才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3. 完善安全措施, 提升管理水平。
完善施工用电安全技术措施, 对于用电设备及配电线路按照规定进行布置, 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4. 强化监理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
监理单位及人员要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责任, 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篇二:建筑工程案例分析】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
优秀体现:地下室侧墙与底板交接处的薄弱部位砼振捣密实,不渗漏。
控制措施:1、模板拼接必须严密、固定牢固,对地下室剪力墙和底板交接处(包括设置止水钢板位置)砼浇捣必须采用一次浇注二次振捣工艺;2、及时安排连续14天养护。
优秀体现: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平面间距和上下皮间距均匀,钢筋顺直,感观质量好。
控制措施:1、钢筋绑扎前,必须在基础垫层、砖胎模上弹线放样,严格控制每根钢筋搁置位置的准确性;2、钢筋连接接头应现场取样测试,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好接头设置的位置、错开间距和长度;3、在设计要求厚度范围内确保钢筋保护层,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执行,应选用和加工制作具有一定刚度的马凳(或撑筋),间距、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4、绑扎完的基础钢筋应加强成品保护。
优秀体现:地下室砼观感良好:1、表面平整、密实,无蜂窝麻面;2、阴阳角方正、顺直;3、梁、板、柱节点位置砼密实、方正,几何尺寸准确(无胀模、无吃口)。
控制措施:1、确保内模架整体刚度、稳定性和强度满足要求,确保柱、梁构件模板支设的准确性、牢固和严密,不漏浆,梁板柱节点不得用碎小模板拼凑;2、控制砼塌落度和浇捣质量以及后期的砼养护;3、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和拆模方式。
优秀体现:1、地下室后浇带模板及其支撑单独支设;2、地下室底板砼浇筑完成后,后浇带位置必须用废模板及时做临时封闭,有效防止垃圾掉入和后浇带钢筋受踩变形。
控制措施:1、后浇带位置的梁、板模板必须单独加工下料,支模架单独搭设,且模板应拼接严密、内模架固定牢固;2、后浇带在未达到设计及规范规定时间不得提前封闭:3、后浇带砼封闭前,应采用旧模板或其它材料做临时封闭,以防施工过程中后浇带位置钢筋锈蚀有垃圾掉入或受踩变形。 二、主体工程
优秀体现:柱模板根部用小模板闭缝,有效防止柱砼浇筑时根部出现漏浆、烂根,保证柱根部砼密实。
控制措施:1、模板下料尺寸要准确,柱模根部位置楼面抄平,浮浆必须清除干净;2、对柱模根部空隙应用小模板或双面胶或砂浆封堵严密,小模板尺寸要准确,固定牢固且应与柱模内侧齐平;3、浇筑前应先用水泥浆对根部进行扫浆处理;4、浇筑时要控制好砼坍落度,不得过大或过小,振捣棒应伸至柱根部振捣密实,不得少振、漏振或过振。
优秀体现:1、首层内模架立杆底部铺设了槽钢,避免立杆直接支设在回填的土基上造成二
层梁板严重下挠现象出现;2、立杆间距均匀且大小符合规范要求,底部设置了扫地杆。
控制措施:1、对首层房心回填土的建筑单体,在搭设首层内模架前,应先铺设通长大板
(或槽钢),通长大板两侧应支承在地梁上;2、内模架立杆间距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模板支 设方案搭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