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方案matlabQPSK系统仿真()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7:55: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基于MATLAB的QPSK仿真设计与实现

一.前言

1.1QPSK系统的应用背景简介

QPSK是英文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的缩略语简称,意为正交相移键控,是一种数字调制方式。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选用恒定包络数字调制。这类数字调制技术的优点是已调信号具有相对窄的功率谱和对放大设备没有线性要求,不足之处是其频谱利用率低于线性调制技术。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相绝对移相键控(QPSK>技术以其抗干扰性能强、误码性能好、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宽带接入、移动通信及有线电视系统之中。

1.2 QPSK实验仿真的意义

通过完成设计内容,复习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要复习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调制解调方式中最基础的方法。了解QPSK的实现方法及数学原理。并对“通信”这个概念有个整体的理解,学习数字调制中误码率测试的标准及计算方法。同时还要复习随机信号中时域用自相关函数,频域用功率谱密度来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特性等基础知识,来理解高斯信道中噪声的表示方法,以便在编程中使用。 理解QPSK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并使用MATLAB编程实现QPSK信号在高斯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下传输,以及该方式的误码率测试。复习MATLAB编程的基础知识和编程的常用算法以及使用MATLAB仿真系统的注意事项,并锻炼自己的编程能力,通过编程完成QPSK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以及误码率测试,并得出响应波形。在完成要求任务的条件下,尝试优化程序。 通过本次实验,除了和队友培养了默契学到了知识之外,还可以将次实验作为一种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来深入一层的了解QPSK以至其他调制方式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可以方便学生进行测试和对比。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实验。

1.3 实验平台和实验内容 1.3.1实验平台

本实验是基于Matlab的软件仿真,只需PC机上安装MATLAB 6.0或者以上版本即可。 <本实验附带基于Matlab Simulink <模块化)仿真,如需使用必须安装simulink 模块) 1.3.2实验内容

1.构建一个理想信道基本QPSK仿真系统,要求仿真结果有 a.基带输入波形及其功率谱 b.QPSK信号及其功率谱 c.QPSK信号星座图

2.构建一个在AWGN<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的QPSK仿真系统,要求仿真结果有 a.QPSK信号及其功率谱 b.QPSK信号星座图

c.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的误码性能以及高斯白噪声的理论曲线,要求所有误码性能曲线在同一坐标比例下绘制

3验可选做扩展内容要求:

构建一个先经过Rayleigh<瑞利衰落信道),再通过AWGN<高斯白噪声)信道条件下的条件下的QPSK仿真系统,要求仿真结果有 a.QPSK信号及其功率谱

b.通过瑞利衰落信道之前和之后的信号星座图,前后进行比较

c.在瑞利衰落信道和在高斯白噪声条件下的误码性能曲线,并和二.2.c中所要求的误码性能曲线在同一坐标比例下绘制

二、系统实现框图和分析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2.1、QPSK调制部分,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1

二进制 数据序列 极性NRZ 电平编码器 分离器 QPSK 信号s

图1 原理分析:

基本原理及系统结构

QPSK与二进制PSK一样,传输信号包含的信息都存在于相位中。的别的载波相位取四个等间隔值之一,如л/4, 3л/4,5л/4,和7л/4。相应的,可将发射信号定义为 0≤t≤T

Si

0。, 其他

其中,i=1,2,2,4;E为发射信号的每个符号的能量,T为符号持续时间,载波频率f等于nc/T,nc为固定整数。每一个可能的相位值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二位组。例如,可用前述的一组相位值来表示格雷码的一组二位组:10,00,01,11。 下面介绍QPSK信号的产生和检测。如果a为典型的QPSK发射机框图。输入的二进制数据序列首先被不归零

,2

。这样就得到一对二进制PSK信号。1

2

2.2、QPSK解调部分,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1

个人资料整理 仅限学习使用 低通filrer 判决门限 接收信 号 x

QPSK接收机由一对共输入地相关器组成。这两个相关器分别提供本地产生地相干参考信号10,则判决同相信道地输出为符号1;如果x1<0 ,则判决同相信道的输出为符号0。;类似地。如果正交通道也是如此判决输出。最后同相信道和正交信道输出这两个二进制数据序列被复加器合并,重新得到原始的二进制序列。在AWGN信道中,判决结果具有最小的负号差错概率。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图1和图2的流程框图设计仿真程序,得出结果并且分析如下: 3.1、理想信道下的仿真,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