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8:28: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解析版)

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方面: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方面: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史论总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课堂探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的态度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效果如何? (3)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从美苏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两国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原因:一方面严重的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2)措施: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效果: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 (3)美国:“执政为民”。苏联:“执政为国”。

理由:美国罗斯福新政关注民生;苏联斯大林模式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强大国家。 【当堂测试】

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所以选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A、B说法不1 / 3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导学案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1.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2.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自主学习】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 2.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建设

(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方针: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实施: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解析版)

符合史实。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的内容。

2.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重工业发展缓慢 考点 “斯大林模式” 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功过 答案 A

解析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3.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

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A、B两项;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A、B、D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6. 1923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1913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这说明了 ( ) 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 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考点 新经济政策题点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到“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急需发展,故D项正确。

7.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 8. “(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 )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 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 考点 “斯大林模式”

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B项正确。

9. 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考点 “斯大林模式”

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10.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 )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垦荒 答案 C

解析 苏联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A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11. 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是 ( )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A、B、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

12.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 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 答案 C

解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

13. 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2 / 3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导学案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导学案(解析版)

考点 “斯大林模式”

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

答案 C解析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