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7:57: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马赫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怀“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另一个重要的仪器。”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恩曼认为:“科学家们成天经历的就是无知、疑惑、不确定,这种经历是极其重要的。当科学家不知道答案时,他是无知的;当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测时,他是不确定的;即使他满有把握时,他也会永远留下质疑的余地。”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挖掘学习的潜力和求知欲。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发扬教学民主,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一般说来,在点明课题处、知识内在联系处、知识的关键处、揭示知识本质处,设问置疑,引起学生自己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寻找促人深思的发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充满了奇思异想甚至有些荒谬。比如,在讲可持续发展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先发展经济,有了钱可以制造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等,环境破坏了没关系。”曾有人说,学生的问题是世界上最难解答的问题。当学生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对待,这也许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一些技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启学生的求知欲。
(1)对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如实告诉学生。
(2)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也不是百科全书。对不知道的问题,教师可以坦白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让我查查有关资料后再告诉你”。
(3)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教师不必当时急于解答,可以启发引导他们,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上网、询问、观察、思考,寻找答案。过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解答。通过收集、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设置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常常表现出较强的情绪化,不是理智支配情感,而是以情感影响理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学生精神的重要部分,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赞可夫说过:“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惑,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当直接地依靠一直利用这些情绪体验,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巧。”现在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作用,它能直接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对上课是要学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是学生求知欲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即认识和情感。认识是指师生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相互间产生信任等。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产生积极肯定的关系,对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老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赞美之词,会给学生产生神奇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欢乐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作用。
(2)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激发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教学成效往往决定于是否能增强学生的知识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和新奇感。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浮沉条件的演示,摩擦起电的静电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仔细观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话剧。由学生扮演其中主要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围绕主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政治教学中,针对某一争议的辩题,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中心发言人陈词,营造一种生动地学习氛围。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具,直接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抽象、深奥的概念、性质、定义等,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表演、游戏、观察、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产生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或适时地给予热情的褒奖,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运用现在教学手段增强实效如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储备知识,认识知识力量,奠定学生的求知欲
注意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更为强烈。”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课堂上所讲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帮助他们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当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我们(教师)是事实和现实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这种力量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学生认识活动的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不可熄灭的、最令人赞叹和惊奇的奇异过程。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掌握了某些具体的事实和现实,那么他们心灵深处得到的这种成功感像催化剂一样将会更加强烈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甘甜’‘成功’的滋味,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其次,通过一些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瓦特从观察壶盖被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发现苹果落地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研究闭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能产生电流,制成了发电机。最后,强调知识的有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的状况。如航天技术、超导技术、海洋资源的开发、宇宙开发、飞船对接、天外飞行体、电子计算机的昨天、今天、明天等。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事物的一种强烈愿望。无论谁都应该用新奇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用纯真的心灵来感应周围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真正的主人。如果教师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渊博的
学识、精通的专业知识、妙趣横生的教育方式感染和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学生会尊敬我们,敬佩我们,信任我们,喜欢我们。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永春实验小学 吕素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我们班级要办小小图书馆,需要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箱,现在有一张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能做得成吗?大多数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发现15×15=225平方分米,(7×5+7×6+5×6)×2=214平方分米,225>214,所以认为能做成的。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的。通过作图发现白铁皮不够长,最后学生想到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还是能够做的。这类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中的许多问题,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他们,同时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该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
三、精心设计活动,提供动手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美国华盛顿书馆墙壁上有这么一句话:你听见了,就可能忘记;你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你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动手操作是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教师要努力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巧用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教学“认识小数”这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要分开读?如16.48,为什么不读成十六点四十八?”学生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说为什么呢?”学生们低头沉思,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小数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为了区别整数和小数部分,所以小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必须分开读。”一位学生解释道。“因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楚了。比如,16.48如果可以读做十六点四十八,那么16.480就读作十六点四百八十,四十八怎么跟四百八十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位一位分开读。”“我发现从意义上来说这种读法也是不妥的。”还有一位学生说,“如16.16,整数部分的16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六个一,而是十分之一和百分之六。”
经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我也有了正确的解释,并及时进行了小结,这时学生一个个恍然大悟。当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过程、一种策略、更是一种理念。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从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引领学生参与,主动探究,追求有效教学。
巧妙创设情境 促进思维发展
永春县实验小学 李冬梅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情感,以及强烈的求知心境。为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而巧妙地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是指学生对面临问题感到困惑不解时,产生的及待心理状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困惑,设置平中见奇、逼人期待的悬念,造成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产生“愤”与“悱”的渴求心理,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
例如,在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的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讲“猪八戒分桃子”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到花果山去玩,恰好悟空不在家,八戒就带30只小猴子去摘了100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并对小猴说:“你们30人每人得3个,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还列了如下算式: 没多久,悟空回来知道了这件事,便斥责八戒不老实,欺骗小猴子,吓得八戒只有讨好求饶。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八戒为什么能欺骗小猴子,悟空指责八戒不老实的理由是什么?”这里,教师将新旧知识巧妙地置于故事情节的矛盾之中,使学生一时猜不准,看不透,又放不下,思维高潮随之而来。
二、架设“阶梯”,延展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新知识往往因概念抽象而难以理解;因过程繁杂而难以把握;因思维简约而难以捉摸。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铺设层层递进的阶梯,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不断延展。
例如,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学生往往在判别时:是用进率乘,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是向右移,还是向左移等关键问题上出现思维混乱和困难。对此,教师可设计如下三个教学层次:①先判断是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还是由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从而决定用进率去乘,还是除以进率。②确定原来的单位和改写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③根据乘除确定小数点应向什么方向移动,并根据进率确定小数点要移动几位。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层次,促使学生思维不断延展,逐步通向主动构建新知的彼岸。
三、布设“陷阱”,深化思维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误或思维偏差,有意识地设计“陷阱”,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的过程,并在“自查自理”中强化对错误的自省,思维活动也就趋于积极状态。 如,在教学“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时,学生容易忽视“一个最简分数”这一前提,由此,教师可针对性地提出“诱错题”:的分母是6,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3,所以,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一结论。接着,教师将约分成,即0.5,也就是化成有限小数,从而激起学生探究错解缘由,思维自然进入活跃和积极状态。
四、巧设“变奏”,发散思维
波利亚说过:“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变奏曲,你可以把这种艺术形式从音乐移植到教学中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