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9:25: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永春实验小学 林艺苹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有可能蜕变成为驯兽式的活动。”一个高智商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欲一旦泯灭于最富于想象的年龄阶段,这个人的一生发展也就很有限了。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呢?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那么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达到“心求通”、“口欲言”的境界。因此,教师应根据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心理的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1.出示了苹果、梨橘子、香蕉的水果图;2.提问:老师要在班中进行一次调查,这四种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最受小朋友们欢迎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帮助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办法。3.讨论并反馈。指出要了解哪一种水果最受欢迎,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水果是什么(收集数据),其次要看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有多少,看看哪种水果喜欢的人数最多(分类整理)??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统计过程,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设置问题,并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触发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索欲望。

三、创设活动情境,提供参与条件。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最初阶段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用脑想,动口说,使外部的操作过程与内在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折纸,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分别折出它的1/2、1/4,并剪下来比较得出:1/2>1/4。然后进行第二次操作,将12枝铅笔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分别取出这些铅笔的1/3、1/4,比较得出1/3>1/4,紧接着进行第三次操作,让两名学生取出这些铅笔的5/6、5/12,并比较大小,得出5/6>5/12,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三组分数比较大小的结果,概括出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通过以上活动,能够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具体形象思维进一步转化为为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

四、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感悟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就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捕捉信息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回归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数学,体验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物品分类”一课时,在观察主题图之前,我创设让学生“分作业本”的活动,语文和数学两种作业本混在一起,如何交给老师呢?当然要将两种作业本分开,这就是“分类”。并且请学生上来动手分一分。这样的事在学生身边比较的常见,这样的分类也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它却让学生获得了分类来源于生活有用于生活的乐趣。学生对于这样的生活情境印象最为深刻,记得最牢。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投身到具体情境中去获取知识,体验生活感悟,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课堂教学将更加有效,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困生学习的探究

永春县实验小学 林玉缎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

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想象力。在选择教育策略、措施和手段时,分析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媒体技术,满足学困生的需求,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

关键词:学困生 需要 激发 辅助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正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取得传统教法无以伦比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针对现状认真选择教育策略、措施和手段,先分析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采用多媒体技术,满足学困生的特殊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优化小学数学的教学,切实收到了一些时效。

一、在班级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小数性质”时,屏幕上先出现三只漂亮的小孔雀大声争论谁跳得远,这样首先让学生产生悬念,接着屏幕上出现1.0米,1.00米,1.000米三个彩色数字,此时既有美丽的画面,又有清脆的声音,还有需要同学们帮助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不管是智力超常生,还是学困生,在兴趣的主宰下都不自觉的去考虑这个问题,这就是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二、在班级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一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通过颜色的对比,字体的变形,图像的闪烁,声音的变化,不仅能准确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出提示,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形创设情境,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我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使难点变得容易理解,尤其有利于有特殊需要学生的理解。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在屏幕上先出现一个长方体框架,接着出现棱长是1厘米的正

方体,学生知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下面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填充,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是几?每排摆几个?为什么每排摆5个?接着提问,有这样的几排?为什么?先请学生猜想,然后用计算机演示验证,逐次摆4排,接着问这一层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怎么算的?为什么?再猜猜可以摆这样的几层?一层一层的摆,然后问学生现在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怎么算的?此时学生就会脱口而出“5╳4╳3=60(立方厘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5、4、3”分别表示长方体的什么?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很容易的被学生掌握了——长╳宽╳高。

通过这种动感的演示,既突出了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使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一目了然,又使超常生猜想到了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加具体,达到了使学困生“吃饱”、“超常生“吃好”的目的。这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切实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在班级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从一定目的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较持久地认识某一对象的知觉过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

如学习“直线、线段和射线”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图形各自特点、相互联系与区别,我根据教材设计制作了一个教学软件:屏幕上先显示一条蓝色直线,并逐渐向两边延长,使学生观察后直观认识“直线是无限长的,无端点”。接着直线上出现两个红点,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并移下,使学生直观认识“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是直线上的一部分。电脑继续演示,在直线上点一绿点,任一侧先变绿,另一侧再变绿,得到是射线,使学生再直观认识:“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是直线上的一部分”,为了加深对“三线”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映出一条红色的直线,再出现一个点,向一侧延长。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射线是从直线上截取下来的;然后重新再出现一条直线,从上面截取下线段。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演示,既突出了图形各自的特征,使学困生一目了然,观察有序,又使超常生想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在需要了解的地方停一停,使问题随时反馈,最终使学生在有序、有法的观察氛围中掌握知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在班级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困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则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教学既要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只有将一些数学中的抽象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动态展示,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才能通过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思维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长方形的周长,得到准确数据,然后用计算机模拟测量过程,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在演示的过程中,使两个长为同一颜色,两个宽为同一颜色,此时启发

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测量长方形周长更方便呢?先“想”出来,然后运用计算机再把思维过程再现,进行验证。只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宽,用长加宽的和乘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图形中周长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展现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含义,掌握其方法。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展示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掌握知识,促使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

五、在班级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中,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计算机可以形象的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培养其想象力。

在学习“直线的认识”时,采用闪动的方法来演示一小段直线,然后慢慢地向两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无端点、不可测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根据学困生直观认识事物能力较强和超常生发散能力较强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演示,既弥补了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死学知识的不足,又能为超常生创设一种突破现实的局限,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在脑中展开想象。

多媒体教学给人以乐趣,更给人以启迪。在班级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运用自己或他人巧妙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让教师在课堂内更游刃有余,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内更兴趣盎然,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习中,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兴趣、想象等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便是当前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践思考

永春实验小学 黄金莲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积累的,同时需要学生自己不断进行内化。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分为一般策略和特殊策略两类。

一、一般策略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只需依据生活经验或通过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过程就可以直接解决问题。

1.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建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常运用于学习新知时,关键要在问题解决后向学生点明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如学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