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7 8:44: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绿 叶 的 梦
2.因为“我们”在采集绿叶时能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我们”还能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秋天一到,“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装饰教室,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
★说说自己童年有趣的事,跟同学一起分享快乐。
回忆自己的童年,从有趣入手。说话要有条理,口齿要清楚。 说起自己的童年,我就觉得好笑又好玩,它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那是去年暑假的一天,妈妈让我午休,我偏偏不听,和亚强一起到邻居家的枣树上去偷枣,枣摘得不多,却摸着了马蜂窝,蜇得我俩脸都像馒头一样。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东跑西颠了。
2 芦 叶 船
2.“我们”在竖河里放芦叶船时产生过这样的联想:有的找不到了,联想到它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联想到它进港了。联想到的原因是他们见过真正的船是怎样航行的,又是怎样远航和进港的,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我们”联想芦叶船开到长江里,开到东海里,这是对芦叶船充满了希望,也是“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3.在第一组里,第二句“那里的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较第一句多加了“像蜘蛛网一样”,就把那里的河道不仅多而且纵横交错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了。
在第二组里,第二句“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这里的“顺着风,顶着浪”,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能使人想到“我”的表哥确实“更会”做芦叶船,进而能理解“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
3 一 只 贝
2.要从可怜和可敬两方面来考虑。可怜是因为外表不漂亮,又不被人喜欢,它还忍受着沙粒的折磨。可敬是它默默地忍受着屈辱,因为它深深懂得自己虽然外表不漂亮,但是很有用,因为壳内有一粒闪亮的珍珠。
答案供参考:因为一粒沙钻进了它的壳内,它忍受着内在的折磨。它的壳上没有了光泽,没有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孩子们不理睬它,所以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当孩子们用脚踢它时,发现它里面有一颗闪亮的珍珠。它的壳虽然不漂亮,但它里面含有宝贝,它没有炫耀自己,它的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可敬。
3.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戴上贝壳串成的项链后,人们的夸奖。这句要表达的意思不在于孩子、贝壳漂亮还是不漂亮,而是要表明漂亮的程度,因此重音应放在“多”上。联系课文,重点描写的是美丽的贝壳,而孩子们是因为贝壳漂亮而更漂亮,句子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贝壳,所以“贝壳”二字比“孩子”二字读音要重些。第二句话是大人们回答孩子们的问话时说的,但它不是简单的回答。当孩子们把这颗珍珠带到大人跟前时,大人的第一反应是惊喜,因为这是颗贵重、罕见的大珍珠;接下来是赞叹。朗读时要把这种惊喜、赞叹的感情表达出来。
5 古 诗 三 首
2.(1)在皓月下,洞庭山显得更青翠,洞庭水显得更清澈,二者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一样,十分可爱。
(2)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我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3)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着,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寒霜。面对江边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6 观 潮
2.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大潮的壮观景象是这样的,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白线越来越近,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又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是把钱塘江大潮远处传来的声音比喻成闷雷滚动,形象地说明大潮的来势之猛;把白浪翻滚的样子比喻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说明大潮的浪头又大又亮;把浪潮向前滚动比喻成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说明大潮声势很大,不可阻挡。从中我们可体会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感受到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7 火 烧 云
2.课文先描写火烧云上来的情景,接着描写火烧云的变化极多,最后描写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先是跪着的马,过了两三秒钟,马大起来,腿伸开,脖子也长了,尾巴不见了,最后马变模糊了。接着又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还跟着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见了,大狗也不见了。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找不着了。
作者观察着这瞬息万变、变化多端、瑰丽神奇的火烧云,不时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
9 满山的灯笼火把
2.本文叙述了“我”小时候,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傍晚,独自一人从田里回家,不幸卡在井口,在黑暗、寒冷、孤独、害怕中坚持着,最后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出来救助“我”,令“我”十分感动。
3.坚持——今天我们举行了长跑比赛,最终我坚持了下来。 渴望——我渴望灾区的同胞早日重建家园。
满山遍野——春天一到,满山遍野的小花都开放了。
10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2.因为她的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她从老师那里不光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能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
3.要读准字音,“兴味盎然”中的“兴”读成四声;“人云亦云”中的“亦”读成四声;“不折不扣”中的“折”读“zhé”。边读边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兴味盎然:形容兴趣特别浓的样子。
经久不忘:经过好长时间不会忘记。形容记忆非常深刻。 异口同声:大家说的都一样。异,不同的。 千奇百怪:形容事物奇异而多样。
人云亦云:指人家怎么样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云,说。亦,也。
不折不扣:指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折、扣,买卖货物,照标价减去一个成数,叫打折扣。
11 成 长
2.我同意这个看法。文中小约翰从小就离开了妈妈的羽翼,在风雨中锻炼自己,深深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长大就会体谅父母,生活也会有条理,有计划,在劳动中学会经验,步入社会适应性强。而在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同学自理能力很差,有的同学写完家庭作业连书包都不整理,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视为家长的“掌上明珠”。不能自理、自立,又怎能自强?所以我们要从小锻炼自己,才能更好地成长起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3.人物的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表进行描写,包括五官、长相、身材、穿着等。 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
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
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
13 麻 雀
2.第1至第3自然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第4至第6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是文章第三部分。
3.第一句中的“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飞禽类与敌人争斗时,或因为遭到危险时紧张、害怕的样子,“绝望地尖叫”指发出尖叫时带着毫无希望的神情。说明老麻雀对自己的举动能否阻挡猎狗对小麻雀的进攻是没有把握的,尽管如此,它却尽力地尖叫来保护自己的幼儿。第二句中的“安然”是平安、安安稳稳的。老麻雀不能安安稳稳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母爱”。这句话表现了存在于老麻雀身上的那种令人钦佩的伟大的情感。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
14 让它们自由生息
2.课文是从两方面来写“让它们自由生息”的。①让野草自由生息;②让小鸟自由生息。在路边、树下、楼旁、城市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同样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从日内瓦湖中的白天鹅,到城内树林里的黑乌鸦,都有人投喂面包和巧克力,从未听说过偷捕和滥杀的事情发生。这里几乎所有的鸟都不怕人,一见有人喂食就飞来讨要。
3.这两个句子都是长句子。第一句要注意前后的小分句是用怎样的关联词衔接起来的,注意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句中的“几乎”在这里是“接近于、将近于”的意思。
虽然……但……——在百米大战的跑道上小军虽然摔倒了,但他没有被吓倒,爬起来继续跑。 几乎——大雪天,马路上的行人几乎都穿上了羽绒服。
15 蒲公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