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9 11:08: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实验室保存生石灰的方法是_____。

(1). CaO+H2O =Ca﹙OH﹚2 (2). 干燥剂 (3). 没有明显的热量变化 (4). 干燥处密封【答案】保存

(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 =Ca﹙OH﹚2 ,【解析】该反应的原理在实际中的用途是干燥剂,可以干燥碱性或中性气体。(2)在实验室里,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如用其中的生石灰做与水反应的实验,预测实验现象是没有明显的热量变化,生石灰在试剂瓶中已经与水反应完全。 (3)实验室保存生石灰的方法是干燥处密封保存,生石灰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点睛∶生石灰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可以干燥碱性或中性气体。

25. 认识物质的组成,并从微观的角度来了解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都是很重要的学习化学的方法。 (1)从组成的角度看,碳酸钠由_____组成。 (2)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 A.氯气B.石墨C.硫酸铜D.锌E.C60

(3)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从分子角度来看,这是因为_____。

(4)如图表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请在 A、B 中画出相应的微观粒子图_____、_____。

【答案】 (1). 钠元素,碳元素,氧元素 (2). AE (3).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4).

(5).

【解析】(1)从组成的角度看,碳酸钠由钠,碳,氧三种元素组成。(2)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气由分子构成;B、石墨由原子构成;C、硫酸铜由离子构成;D、锌由原子构成;E、C60 由分子构成。故选AE。(3)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从分子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4) 在 A、B 中画出相应的微观粒子图∶

AB

点睛∶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属于微观粒子。

26. 在 A、B、C、D、E、F 六种物质中,A 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通常状况下,C、D、E 是无色气体,其中 E 是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存在如下转化关系:①A→B+C②D+E→C③F+D→Cu+C 请回答: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_____;E_____。 (2)写出反应②、③的化学方程式: ②_____; ③_____。

【答案】 (1). CaCO3 (2). O2 (3). 2CO+O2

2CO2 (4). CO+CuO

Cu+CO2

点睛∶这是一道推断题,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顺利完成本题的重要保证。 27. 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氮肥。请计算:

(1)CO(NH2)2 中,C、O、N、H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

(2)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结果精确到 0.1%)

(3)_________克的 CO(NH2)2 中含有 14g 氮元素?(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3∶4∶7∶1 (2). 46.7% (3). 30g

【解析】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氮肥。(1)CO(NH2)2 中,C、O、N、H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14×2∶2×2= 3∶4∶7∶1。(2)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46.7%。(3)解∶设x克的 CO(NH2)2 中含有 14g 氮元素 x×46.7%=14g,x=30g。

点睛∶化学式的意义∶⑴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⑵微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⑶量的意义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②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8. 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要得到68g 氯化锌,需要锌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Zn+2HCl=ZnCl2+H2↑ 32.5g

【解析】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 +H2↑. 解∶设得到68g 氯化锌,需要锌的质量是x Zn+2HCl=ZnCl2 +H2↑ 65 136 X 68 =

,x=32.5g

×100%=

答∶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2HCl=ZnCl2 +H2↑;要得到68g 氯化锌,需要锌的质量是32.5g。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遵循⑴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⑵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 29. 回答下列问题:

(1)小红同学挤压如图所示装置中滴管的胶帽,使其中的 Ca(OH)2 溶液滴入锥形瓶,并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在过滤的操作中,需要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漏斗,还需要_____;过滤中要注意“一贴二低

三靠”“,二低”中的其中“一低”是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溶液变浑浊,气球膨胀 (2). 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 (3). 烧杯 (4). 防止待测液未经过滤,从漏斗和滤纸的间隙流下

【解析】(1) Ca(OH)2 溶液滴入锥形瓶,并振荡,Ca(OH)2+CO2=CaCO3↓+H2O,锥形瓶内气压减小,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气球膨胀,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锥形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2)在过滤的操作中,需要的仪器除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漏斗,还需要烧杯;过滤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二低”中的其中“一低”是漏斗内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这样操作的原因是防止待测液未经过滤,从漏斗和滤纸的间隙流下。 30.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装置 A 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_____;当用装置E收集满 O2 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_____。

(2)用装置 D 可以收集 NH3、O2、Cl2、CH4 等气体中的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B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检查装置 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_____,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观察到_____,说明气密性良好。 【答案】 (1). 2KMnO4

K2MnO4+MnO2+O2↑ (2). 试管口加一团棉花 (3). 先将导管从水槽中

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4). NH3、CH4 (5). CaCO3+2HCl=CaCl2+H2O+CO2↑ (6). 夹紧弹簧夹 (7). 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 K2MnO4+MnO2+O2↑。②装置 A 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试管口加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通过导管进入水槽;当用装置E收集满 O2 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是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这样可以防止倒吸。(2)用装置 D 可以收集 NH3、O2、Cl2、CH4 等气体中的NH3、CH4,装置D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该气体密度应比空气小。(3)实验室用装置B制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检查装置 B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夹紧弹簧夹,形成密封装置,再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观察到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点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遵循⑴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⑵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1. 懂得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处置火灾和进行自救至关重要。

(1)“实验 1”中,将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该实验可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2)“实验 2”中,把一小粒白磷由 Y 型管的 a 处加入,再将Y型管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现用“实验 2”来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在Y型管的b处应放入_____。 (3)“实验 2”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_____。

【答案】 (1).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80℃水和白磷 (3). 4P+5O2(4).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1)“实验 1”中,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该实验可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 用“实验 2”来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可燃物要与空气接触,在Y型管的b处应放入80 o C水和白磷。(3)“实验 2”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5O2

2P2O5。(4)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用二氧

2P2O5

化碳灭火器灭火,既可灭火,又可尽可能保护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