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理解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2:57: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理解词语含义及句子含义

导入: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

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地说,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散文中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所谓文中含义,一是指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即通常所说的“语境”。常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性活用)。 答题思路: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1

《桃花心木》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 生长。

读画线的句子,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对于树来说,“不确定”指的是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指的是生活给予的困难和帮助都是没数的。树要学会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而人则要在“不确定”中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一种 由物及人 的写法。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以及和“我”的交谈,使“我”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说明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心,必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当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望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这里的“?”指的是 ,“!”指的是 。

2

例如,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

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揍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黑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黑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需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例题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简要说说下列加黑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解说

如果仅就字面来理解,“总是” 说明没有例外,母亲天天都是这样:而“很自然地”从字面上来看是说“我”很自觉、很主动,不需要别人来催。这样的理解显然很肤浅。这就需要我们联系中心思想来考虑一下。这里的两段话节选自《回忆我的母亲》,而这篇文章旨在歌颂母亲勤劳朴素的一生,揭示母亲的勤劳朴素对“我”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正确的理解是:“总是”强调了母亲贯勤劳能干:而“很自然地”则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例题二: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

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