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21:0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三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机制 动力 拉力 影响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表现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温馨提示] 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标志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图示 A B C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较低 较高 高 发展特点 发展缓慢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分布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温馨提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

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的现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1.表现?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 合理的 城市化 过快的 城市化

3.生态城市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目的?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

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 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目标?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教材P31思考]

(1)图片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从1985年到2000年的城市发展状况,它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一个地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应主要从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入手: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化表现 城市数目增多 理由 特大城市由2个增加到5个,中小城市增加若干 说明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规模扩大 原有的3个大城市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同时又增加3个大城市 由过去大面积的农村到现在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产业结构变化 [教材P34活动] 城市化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 阶段 后期 阶段

[教材P35活动]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教材P37活动]

1.1995~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20%,年增长率为2%,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2 4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水平 发展 速度 地域扩 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缓慢 缓慢 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迅速 缓慢,甚 至停滞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25%~30% 以下,低 30%~ 70%,较高 70%以 上,高 继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