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8:31: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年6月《难经学术思想》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 七神
五脏藏神是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了形神统一的整体思想,是中医学指导临床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重要理论。 三十四难: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2. 七冲门
七冲门指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冲道。 四十四难: 曰:七冲门何在?
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3. 五色肠
为突出六腑泻而不藏的功能特点,三十五难特以“五色肠”统称五腑,曰:“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提示六腑功能以传输通畅为顺。 4. 五腧穴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特定穴的简称。古代医家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自然界水流,比喻人体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说明各经脉自四肢末端向上,像水流一样由小渐大、由浅渐深的运行过程和特点。即“井”为初出之意,经脉之气微弱浅小,经气开始发出之处,像水之源头。“荥”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形成大流,
比喻脉气逐渐充盈的部位。“腧”为灌注、输送之意,经脉之气较盛,经气始注,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经脉之气充盛,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比喻脉气运行顺畅的部位。“合”为汇集之意,经脉之气盛大,经气由此向更深层次运行而汇聚于其所合的脏腑,如百川汇合流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由此可见,五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运行出入的补位,也是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重要穴位。 六十八难: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5. 原穴
《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完善了原穴理论。指出原穴在脏腑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提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具体分析了原穴与原气之间的关系,阐明五脏以原为腧,阳经之原、阴经之腧与三焦之间的关系。 原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的一组特定腧穴的总称,是脏腑经络的原气输注留止之处。通过针刺原穴能激发人体原气,通行三焦气机,振奋五脏六腑功能。《难经》明确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气足则正气旺,不易受邪;原气不足,则正气虚,脏腑经络功能衰弱,抵抗力差则易于受邪发病,因而针刺原穴,又能提高机体原气抗邪的能力,从而达到驱邪抗病的治疗作用,故选取原穴治病无论虚实皆可取之。 6. 俞募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因其均匀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故又有“背俞穴”之称。俞,通“输”,有转输、转运之意,其属性皆为阳。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有“腹募穴”之称。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其属性皆为阴。
俞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和结聚的腧穴,反映相关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变化。俞募穴在背腰部和胸腹部的分布特点是:俞穴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分布,大体依据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而募穴所在的胸腹部又是人体五脏六腑所在之处。俞募穴理论的形成亦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解剖学知识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7. 八会穴
八会穴属于特定穴,会,是会合,聚会的意思。所谓“八会”,是指人体的脏、腑、经、脉、气、血、骨、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会聚点,故名曰:“八会”。又因这八个会聚点都是经脉中的腧穴,故称八会穴。八会穴的概念系《难经》首次提出。
四十五难指出,八会穴具有祛邪清热之功效,是治疗各种热证的要穴。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的精气汇聚之处,所以八会穴也是治疗上述八者病症的主要穴位。八会穴分布在躯干部和四肢部,隶属于不同的经脉,并且是相关经脉的交会穴或俞募原等的特定穴,因此八会穴每个穴位的主治除了热病以外,还扩展到其他诸多病症。
8. 迎随补泻
《难经》认为疾病是由阴阳失调所引起的,针刺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整。荣卫之气在人体内的流行有盛有衰、有顺有逆,故针刺时据经气流注之盛衰、逆顺,施以迎随补泻法来调气。迎,指的是泻法,即逆经气运行方向而刺;随,指的是补法,即顺经气运行方向而刺。使用迎随补泻法,必须察知十二经气血的流注、循行的顺逆,明辨阴阳表里虚实病候,才能正确地治疗。
9. 泻南补北
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对肝实肺虚证的配穴方法加以论述,即泻心火、补肾水的配穴方法。肝实肺虚,是一种“木实侮金、木火刑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即是益水(肾)制火(心),即补肾水泻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