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32: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有何目的与意义?
(1)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目的。由于黄金和外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的支付手段, 各国都把他们作为储备资产,由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 (2)中央银行保管和经营黄金外汇储备的意义。
a、稳定货币。当国内商品供给不足,物价呈上涨趋势时,就利用持有的黄金外汇储备从国外进口商品或直接向社会出售国际通货,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是币值保持稳定;
b、定汇价。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抛售国际通货,使汇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以稳定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c、调节国际收支。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中央银行就可以动用黄金外汇储备补充所需外汇的不足,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顺差,黄金外汇储备充足有余时,中央银行则可以用其清偿外债,减少外国资本流入。 第六章
1、“结算”与“清算”的区别是什么?
结算与清算时存在经济社会中的两种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
结算一般是指为实现因商品(服务)交易、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而发生的货币收付,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具体体现。
清算是指银行间的资金结算,需要通过一定的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受、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扎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2、净额结算与实时全额结算的特征是什么? 净额结算特征:
1、具有节约流动性的优势; 2、降低了资金的流转的速度;
3、若净债务银行在清算时刻没有足够的资金清偿债务,结算则无法完成,将可能导致支付系统风险发生。 实时全额结算的特征:
实时全额结算叫净额结算更有效率,更有利于规避支付风险:
第一、实时全额结算系统的显著特征在于“实时”和“全额”。“实时”即结算在营业日清算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即每笔业务单独处理、全额结算,而不是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从而实现了支付信息的“随到随处理”,明确清晰。
第二,它依托与电子信息技术采取实时转账,从而根本性地缩短了结算时隔,提高了支付效率,见底了支付系统风险。
第三,它通常设有支付指令排序安排,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若哦支付指令发出方的资金头寸不足以完成支付,队列排序将发生作用,以保障支付系统正常运行。
第四,他处理的所有业务均是不可撤销、不可变更的,所以对支付系统参加者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因而助于促进支付系统参加者的流动性管理管理。 第七章
1、中央银行会计有何特点?
由于中央银行是国家金融活动的核心机构,中央银行会计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它是体现和反映中央银行履行职能和业务活动的会计安排,是中央银行反映经济情况、监督经济活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的重要工具。主要体现在: 中央银行会计是对中央银行行使职能和自身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作为国家的金融权利机关,中央银行除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等职能以外,还要为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各种服务,诸如支付清算、经理国库、代理国家发行和兑付国债以及其他政府证券、金融统计与分析等等。由此产生的资金变化和财务活动,需要由适应中央银行职能和业务
特征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形式与核算方法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
中央银行为贯彻、执行国家经济和金融政策,须采取既定的调控手段和措施,由此而引起的货币发行与回笼、存贷款的增减变化以及其他资金变动,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加以完成,如货币政策实施业务的核算、联行往来及联行资金清算核算、货币发行与现金出纳业务核算、金银业务核算、外汇业务核算、经理国家金库及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家债券业务核算、内部资金和损益核算等等。因而中央银行会计从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到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乃至会计凭证的设置,均不同于金融企业会计,体现着金融宏观管理的职能特征。
通过中央银行的会计活动,即可揭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资金变化,又综合反映了国家的金融、货币状况。因此,中央银行会计具有核算管理、预测分析和参与决策的特点。 2、征信管理的重要性是什么?
答:我国的征性管理业务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帮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核实客户身份,杜绝信贷欺诈、保证信贷交易的合法性;
(2)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获得信贷的难以程度、金额大小、利率高低等因素的不同,奖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 (3)利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遍布全国各地的网路及其对企业和个人信贷交易等重大经济活动的影响,提高法院、环保、税务、工商
等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
(4)通过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培养和提高企业和个人遵守法律、尊重规则、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识,提高社
会诚信水平。 第九章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3)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由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因而,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其侧重点。因此,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由于各宏观经济目标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也在变化。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十章
请比较中央银行三大基本政策工具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就属于一般性政策工具的范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法宝\: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①??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优点:
(a)是能通过影响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央行借款的成本来达到调整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再贴现率上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会提高对企业的放款利率以平衡收支,从而社会对借款的需求减少,达到了收缩信贷规模的目的。 (b)是能产生一种\告示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可以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与它的方 向,从而达到心理宣传效果。
缺点:
表现在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再贴现政策只能影响来贴现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只是间接地发生作用,政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另外,再贴现政策工具的灵活性比较小,缺乏弹性,若央行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使市场利率经常波动而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② 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优点:
(a)是有较强的告示效应,这点同于再贴现政策,
(b)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威力很大,这种调整有强制性。
(c)是准备金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会使货币供应量产生很大变化,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对货币
乘数的影响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缺点:
主要是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所以其有强大的冲击力。这一政策工具只能在少数场合下使用,它只能作为调节信用的武器库中一件威力巨大而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③公开市场政策
所谓公开市场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 优点:
(a)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左右整个银行体系的基础货币量,使它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b)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政策具有\主动权\,即政策的效果并非取决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央行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 (c)公开市场政策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其他两项政策所无法比拟的灵活性,中央银行卖出和买进证券的动作可大可小。
(d)公开市场业务有一种连续性的效果,央行能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其业务,万一发生经济形势改变,可以迅速作反方向操作,以改正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适应经济情形的变化,这相较于其他两种政策工具的一次性效果是优越的。 缺点:
(a)是对经济金融的环境要求高。公开市场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是有一个高度发达完善的证券市场,其中完善包括有相当的深度、广度和弹性。
(b)是证券操作的直接影响标的是准备金,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还只是起间接的作用
第十一章
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指从需要采取某种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就总体过程而言,货币政策时滞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制定和操作货币政策的全过程,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指实施货币政策的时滞,即从新政策制定到它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又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从我国的情况看,信贷规模控制是货币政策的传统工具,其主要是通过调控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来实现的。就银行体系总体而言,贷款是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主要资产业务,各项存款和流通中现金(M2)则是银行体系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银行体系的贷款总量增长率是货币政策主要的工具变量,而M2增长率则是主要的中介目标。因此,控制贷款总量,将直接作用于中介变量M2,但传导过程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这一判断,我们可以从贷款总量与M2的增长关系分析中,得到验证:
信贷总量与M2增长关系分析图(%)?
?
根据1997-2004年各期《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的《银行概览》表中“国内信贷”和“货币与准货币”项下数据推算。右图的贷款总
40353025201510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00010203信贷总量增长率M2增长率
403530252015105信贷总量增长率M2增长率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00010203(a)
(b) 【11-7】
图11-7(a)反映了1986-2003年间M2增长率与当年的贷款总量增长率变动关系,图11-7(b)则反映了1986-2003年间M2增长率与上年的贷款总量增长率变动关系。从图中两条曲线的走向可直观地看出:图11-7(b)图的贷款总量和M2这两个变量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明显比左图接近,反映贷款总量变动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效应。对此,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计量分析来证明之。
贷款总量与货币供应量相关性检验表(1986年~2003年) 被解释 变 量 M2 M2 t +1解 释 变 量 贷款总量 增长率 (L) 相关系数 (R) 0.549 0.657 自由度 (n-2) 16 15 【11-8】
相关系数 临界值(λ) ?=1% 0.5897 0.6055 ?=1‰ 0.7084 0.7246
据表11-8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R( M2,L )<?11 ,0.01,表明贷款总量与当年M2的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不显著,二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明显;R( M2,L )>?10 ,0.01,表明贷款总量增长率与次年M2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这正证明了我们在上面所作的结论:控制信贷规模这项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总量M2,并且,信贷总量对M2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时滞约为一年。因此,仅由工具变量对中介变量的效果分析,其间就存在着大致一年的滞后期。
第十二章
1、试比较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的异同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可分为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
t+1
量增长率曲线右移一个单位(相当于对M2的影响滞后一年计算)。
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有时又称为“一元化”监管体制,即同一个金融监管当局实施对整个金融业的监管。
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这种监管机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证券业监管部门监管证券公司,保险业监管部门监管保险公司。监管组织结构分工清晰,与金融业的行业特征相适应,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论述题(仅提供思路参考)
1、 目前,我国央行的资产业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由“国外资产”规模与结构的变化,不难看出,目前的资产业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方面: (1)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张是否具有效率和可持续性 (2)外汇储备扩张导致本币被动超发,加到国内通胀压力 (3) 资产结构反映出中国人民银行调控能力问题 解决策略:
(1)是利用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有利时机,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方式,加快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战略步伐,将不断进入中国境内的外汇资金转变为中资机构的对外借贷资金、生产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由此,一方面缓解外汇资金流入境内所形成的种种压力,减少央行资产配置中的外汇资产占款;另一方面,深化中国经济和金融介入全球化的程度。
(2)是从国家外汇资产思路出发,藏汇于民。国家外汇资产由政府外汇资产、企业外汇资产和家庭外汇资产等构成,将外汇资金集中于政府外汇储备的思路和政策,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向多渠道地使用外汇资金,也不利于各类主体多方式多路径地将外汇资金输出,因此需要对此做出调整。19世纪末,西方国家就已积极推进了借贷资本的输出并成功地“从一头牛身上剥下两张皮”。在20世纪发展中,他们又展开了生产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中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需要从经济和金融的各个层面展开各种类型的资本输出,这仅靠政府(尤其是集中式的外汇储备)运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外汇资产减少的条件下,央行将有更多资产配置于国内金融部门。由此,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将随之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将逐步提高。
(3)在资产结构方面,细化“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增大在这些科目的资产配置数量。
央行货币政策调控,在国内的资产表现,主要反映在对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持有数量和比例上,如果这方面的资产数量较少、比例较低,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能力较差。1999-2008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规模、运行状况等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央行在这两个科目中的资产一直维持在2万亿元左右,这究竟是反映了央行调控能力增强了还是减弱了?如果将这一时期内,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信托投资公司整顿和农村信用社调整等所支付的再贷款考虑在内,恐怕“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中真正由于经常性调控所形成的资产就不多了。要真实反映央行对金融机构的调控,就必须细化这两个科目,以清晰展示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交易状况和走势,体现央行的调控效能。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结合2011年货币政策对今年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