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20页word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22: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

九开间大型木构殿堂遗存

五代、两宋时期的建造量很大,因为每个不同王朝都有大规模的建造活动,而且主要的建筑是宫殿、苑囿及大量的住宅。但是这些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宫殿,带有政治色彩,新的朝代往往都不保存它。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宗教建筑遗存比较多,特别是佛教建筑保存得很多。中国社会佛教的传入 是在公元1世纪,称公元67年汉明帝梦金人开始传入,到公元3世纪开始比较大规模地传播,4世纪进入佛教的比较鼎盛的状态,4世纪是十六国时期。东晋到5世纪南北朝时期一直到10世纪唐代、南北朝和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应该说是个佛教社会。那时候的帝王都希望把自己变成转轮王,佛教的王,大规模地营造各种寺院、殿阁、石窟寺、塔,历史上最高大的塔,最大的寺院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宋以后只有几个主要的宗派, 禅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还存在,其它的仪式比较繁杂比较神秘的,像密宗、法相宗这些仪礼比较复杂的宗派逐渐地都淡出了佛教的领域。这对佛教建筑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唐代佛教十三宗盛景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了,而且唐代那种动则有数十个院落甚至上百个院落的大寺院,寺院规模有好几百亩,寺塔有上百米。七八十米高的塔,五千平米这样大的殿堂这样的格局已经见不到了。宋代寺院的规模明显地变小,佛教也慢慢地集中在了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这样几个主要宗派。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殿堂,为什么这么分,因为中国建筑主要是殿堂和塔幢。殿堂如果按照时代划分比较杂乱,按照格局去划分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规模上讲,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九开间的大型木构殿堂,这两座大殿堂都是辽代建筑。

第 1 页

一座是大同华严寺上寺大殿。

一坐是辽宁的义县奉国寺大殿

大同上华严寺创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

1062年,这座殿堂应该是我们所知道的唐、宋、辽、金时期规模最大的殿堂。九开间,通面阔53.70米,进深有五间,通进深27.44米,进深相当于面阔的大约二分之一,这是古代大型殿堂的基本的比例。

这座殿堂非常地古拙,北方殿堂有很厚的墙,屋脊比较平缓,比唐代的稍微高一点,但是比明清的屋脊显得平缓。了解一下这个建筑,涉及到有些术语简单地做一些解释。

这座殿堂叫进深十架椽。所谓十架椽就是有十个椽架,一个椽架现在尺寸大概两米多,十个椽架二十多米。这十个椽架是以两个檐柱向里,如果再加上往外,还要宽一些。

平面是类似身内双柱的做法,“身内双柱”是《营造法式》的说法。

建筑屋内有两排柱子叫身内双柱。柱子怎么摆布呢?它用了一个《营造法

第 2 页

式》的术语,用这个来描述叫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的构架形式,它的进深有十架椽,前面和后面各用了三椽的梁,已经是六架了。中间是一个四椽栿,这样是十架椽,一共是四个柱子。前后三椽中间四椽,这不是四个,加上前后檐柱、四柱,殿堂很大,按柱中心线推算它的室内面积1473.53平米。这是它的剖面。

我们了解十架椽的概念,这是个庑殿顶,叫五脊殿。庑殿是清代的叫法,宋、辽时代叫五脊,五条脊,这是它的基本形状。单檐五脊殿,单檐就是只有一重檐子而不是两重檐。

一般有两重檐的外面就要有一圈廊子,叫周匝副阶。华严寺没有廊子,没有周匝副阶。但是它有个特点,这是辽、宋时期常有的,有生起、有侧脚。什么叫生起?柱子从中间的两间开始向外逐渐升高,角柱最高。次间柱比明间柱 当心间柱高一点,一点一点越来越高。比如当心间平柱高7米,到了角柱就是7.32米,升高了32公分。一边才有四间,升了30多公分,说明它生起的幅度很大。生起带来什么结果呢?整个檐部还有额部、柱头部分是一个曲线,造成结构向内的挤压力,这对结构的稳定性很好,是建筑技术的进步。

侧脚,就是它的柱子微微地往中间斜,空间上往中间斜,不只是平面上顺着,而是往正中心斜。

侧脚和生起的做法使整个大殿有一个向内的挤压的力量,有利于殿堂的稳定和抵抗水平荷载。图中可以看出来殿堂空间很大,很隆重,它的彩绘、它的佛像都很高大,显得殿堂非常隆重。

五脊殿用的屋顶叫五脊,或者叫四阿,四阿就是四注坡,四个方向的坡,

第 3 页